和自己来一场十年后的优秀校友之约。
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这些日子我所经历的校庆。
在平常,我会用“安静”,“自由”,“青春”这样的词汇去形容校园;校庆筹备的日子里,那大概是“紧张”,“忙碌”,“有序”吧;而校庆当日,则是“热闹”,“振奋”,“丰富”。
经历校庆,就好像大开眼界了一回。见识了很多此前不曾深入了解的人,接触了一些未曾涉及的领域,整个人都能汲取不少的营养。
各类讲座,论坛活动分享,校史馆展览,有趣的海报喷绘……这些元素组合后的校园,像一个应有尽有的别样集市,只不过取代市井气息的,是深深浅浅的文艺气息。
作为在校生,很大一部分的兴奋感都是优秀校友给予的,传递的。他们的优秀无形中增添了我们的自豪、自信,让我们有底气去设想我们的闪耀未来,那些在当下看来有些许荒谬的,不可思议的未来。
优秀校友们也是从我们这样的青葱年岁中一步步走过的,我们正在走他们曾走的,他们正在走我们将来会走的。对于迷茫的大学生来说,优秀校友就像定心丸,他们用各自的优秀鼓励着我们:星光不负赶路人。
校庆当日,一个同学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今日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也想做优秀校友。
优秀校友四个字听起来蛮酷的,在名字前冠以这个头衔就说明你没有辜负学校对你的栽培与期待,对于还未毕业的我们来说,的确是闪闪发光的四个字啊,也是我们当中许多人对自己的一种期望吧。
我们期待,但更多的或许是疑惑。在幻想过后,总会在心里默念:怎样才能成为优秀校友呢?
在大大小小的讲座,论坛活动里潜水,我似乎寻觅到了一点点的答案。
01
吴彤:珍惜大学里的锻炼
(吴彤:《王牌对王牌》,《我就是演员》总导演)
在吴彤学长的讲座分享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所有的卓越成就,都是有迹可循的。
大学期间,他喜欢话剧表演,编排。由于来自存在感较低的管理系,他面试话剧团时,遭到了一些异样的眼光,于是他决定自立门户,成为珍逗社团的社长。
社团起步同样艰难,如何才能吸引到更多伙伴的关注?绞尽脑汁,最终决定在厕所张贴笑话的海报,传递珍逗(真逗)社团的理念……诸如此类的有创意,有想法的尝试数不胜数,他说在校期间的锻炼为日后在浙江卫视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做《王牌对王牌》,如何请到成龙,如何请到白百何,都是非常棘手的难题。但他巧妙地针对他们的“痛点”,对症下策……这些都和在校期间的种种“迎难而上”密不可分。
02
姚译添:做好当下该做的
(《奔跑吧》总导演)
姚译添学长说,当年考四六级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在《跑男》中会用到(《跑男》做了一期在联合国全英文演讲的节目)。
他还说,如果把优秀拆解到一天一天的日子里,就是做好当下每一天你应该做的。
我觉得这一点很实在。
前几天有学妹问我,什么是优秀,怎样才能变得优秀?我和她说,每个人对优秀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首先要明确自己眼里的优秀是怎样的,然后就是每一天脚踏实地做好该做的。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笨”的方法。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无非就是日复一日看似庸常的日子。
克服迷茫,抵达优秀,其实都要落实到每一天的行动里。
03
陈伟:去创造,不跟随
(陈伟:《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制片人)
参加了两场陈伟学长的分享活动,他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传递这样的思想观念。
做《中国有嘻哈》的时候,很多同行,老师,朋友都觉得他太冒险了,毕竟嘻哈是种比较小众的文化。
但他坚定地说,他要做,结果大获成功。
他还说到一句话:我们要做引领的事,不做迎合的事。这和“去创造,不跟随”有异曲同工之妙。
“引领,“创造”的作品总是先于“迎合”,“跟随”的作品的。
迎合,跟随相对保守,或许能成功,但它一定不会像引领,创造那样震撼。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的时代,创新思维会越来越具含金量,越来越珍贵。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能遇上校庆着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优秀校友们给了我们一种奋斗的动力。
让我们和自己来一场十年之约吧:十年之后,成为优秀校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