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懵”到“懂”。辅导结束,ZY用一句话,给妈妈反馈。
懵,因为首先启动的是惯性
ZY是朋友家女儿,今年初三,在一所知名公立学校重点班读书。期末考试班级排名第9,年级排名第60。她在年级的排名,一直呈波动状态,且孩子自己对近期状态不满意,主动求助。
娘俩到的比我还早。说够了闲话,确定孩子身心充分放松之后,我在ZY对面坐下,抛出第一个问题:“ZY,我们认识多久了?”
孩子眉飞色舞:“第一次见面好像是4年级?我和我妈......”
我静静看着她,微笑。等她有了停顿的时候,放慢语速,轻轻问;“我刚才问你的问题是什么?请回答我的问题。”
她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懵了。
我重复:“我们认识几年了?”
她的语速终于慢下来了。“我不确定是不是4年级。”
“假设就是4年级。今年你初三,4年级是哪一年?到现在几年了?”我提示。她若有所悟。“现在如果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思路应该是什么?”她当然知道。
听+问,引导打破惯性
后面,从她对自己的评价“二流学生”还是“一流学生”入手,先在二八定律层面达成共识,她勉强接受自己是“一流学生”。同时脱口而出“但是,我做不到像那些优秀的同学那样。”回应她:“正常呀,因为二八定律也适用于一流的学生。我好奇的是,当你说你做不到的时候,你和你心目中“一流”的同学,能力上的差距是什么?”
她一口气说出:“他们更努力、更聪明、目标更明确、更坚毅”。我决定选择“聪明”作为突破口,引导她进行深度思考。先问班里她认为聪明的同学有几个?她回答3,4个,依据是数学课上他们反应比她快。再问根据她的数学成绩,其他同学可能怎么看待她?她的数学是优势学科,本次考试成绩116分(满分120),她骄傲地笑了“可能别人也会认为我比较聪明吧。”
“那么你做了什么,让数学成为明显优势,会让人定义你聪明呢?”
她很快总结了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我重点引导她关注,遇到困难(第一时间不会做的题目)的时候,她做了什么?最后确认让她的数学出类拔萃的,不是聪明,而是有效的方法和刻意练习(或者说真正的努力。)她就笑妈妈假努力。举例说妈妈本来说要看书,结果手里拿着手机,一个小时后书还没有翻开。趁机和她清晰,哪些些行为算是真努力。
精心设问,带领深度思考,发现资源和机会
接下来探索自我确认。数学答题情况,她能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会失分,不会做的题目加上不确定对错的题目大约是多少分,基本确定成绩。但是物理化学,还有政治历史,就是做不到?说到政治,她的原话是“感觉不应该扣那么多分”,问她:这个“感觉”的依据有没有可能有问题?
她忽然发现,数学问题中,她不能确定对错的题几乎没有,但是物理和化学中,她经常会举棋不定,不知道到底哪个答案正确。政治历史就不用提了,很多答案看着都差不多。我边点头边笑,眼看找到根了。接着探索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她很快得出结论,某些基础知识存在漏洞。所以考察同样知识点的问题,她会时对时错。我就笑她,对了是侥幸,不对才是理所应当。她也认同地笑。
漏洞到底在哪里?怎么找到它们?谁来找到它们?漏洞补上后会是什么结果?一串问题抛给她。这时候她已进入状态了,很快做出了回答。
妈妈在旁边点头称是,同时补充六年级的时候,方位角问题她几次出错,妈妈发现了,帮助她解决了这个漏洞,接下来她就连续考了6个满分。(小姑娘听着,喜形于色)3年过去,从妈妈发现问题,到自己发现问题,这个本质很不同呢!小姑娘很快锁定了寒假查漏补缺的重点,是物理和化学,方式也简单,就是利用每次写作业机会,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人人本自具足
最后复盘,小姑娘惊喜地总结,原来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首先找到自己需要发展的科目,然后找到自己需要夯实的章节或者具体知识点,在平时练习中去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至于解决问题的路径,她有自己的经验,我又增加了一些秘笈和专项训练作业。母女俩欢喜离开。
懵,因为什么?懂,做了什么?
辅导有效果,靠什么?——教练硬功夫,倾听和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