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薛兆丰,听到他的观点表达,是在“奇葩说”第5季的辩论场上。屏幕上的他一身蓝色西装,领口很绅士地别着白色领结,胸口露出整齐叠好的白手帕,黑框镜架后的小眼睛果敢、冷静又睿智。与活跃的主持人和之前的常驻嘉宾相比,他发言并不算多,整个人透着儒雅的学者范。
那一期的辩题,如奇葩说之前的一样火爆——“结婚前让伴侣在房本上加名字,有错吗?”作为一名一向自诩为平等带盐的新新女性,我很自然地想着:当然有错了,女生有什么特权要求要求男生在自有财产上加名字呢?在男女平等的前提下,如果女生能加名字,那么男生同样也能要求女生在女生的房子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吧?
“要平等,绝对的平等……”整场辩论我一直默念着这一原则,直到薛兆丰的声音响起,迟缓,沉稳,有力。
他说:“结婚,就是办企业,就是签合同。办的是家庭企业,签的是一张终生批发的期货合同。
双方一起拿自己的资源出来,可男女给出来的资源,是不一样的。他们发挥作用的时间节奏也不一样。有些人早一点,有些人晚一点。通常是女性早一点付出,生育、抚养家庭、照顾家庭。男性的作用比较晚,30岁、40岁以后,他的作用才起来。”
“一方做播种,另外一方负责收割,这时候就会发生一个问题,后面负责收割的那个人,比较容易敲前面那个人的竹杠,这是古往今来的一个规律。所以双方进入婚姻关系的时候,女方问男方要一点抵押,房本上加个名字,为未来万一出了问题的婚姻做一点垫底,这没错。”
前一秒里还觉得政治错误的观点,在薛兆丰经济学角度的分析下,一下子合理化起来。女生乍看起来无理的要求,也好像变成了现实情况下更合情理、也更合乎人性的选择。
从那个时候起,经济学于我开始变得有趣生动起来。不仅如此,好像世界某一个角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从那里可以窥见日常生活的枝节、社会运转的潜规则、人性的某个侧面。后来社里为新编辑购置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才得以更多地借助这本书了解经济学,及其与我们的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未读完全书,只是偶尔闲暇翻阅了部分感兴趣的章节,有一些收获。而且,每次以不同的视角来阅读时,会有一些不同的新鲜感悟。
***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最早是知识付费服务商——得到APP上的一门音频课程。在从事出版工作之前,我曾在知识付费独角兽平台——喜马拉雅FM工作了三年,看到知识付费从一开始的冒险试错到井喷式发展,再到后来的每人都想在这个大池塘里分一杯羹。记得2018年,喜马从竞争对手得到挖来了一名资深制作人,一入职就马不停蹄地为我们做了一场分享,主题我已记不清了,但当时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这名资深制作人,在谈到得到的品控管理时说,得到制作听书稿的“道”是为用户创造认知成本最低而收获最强的模式。而“术”分为了四大标准,一是“你不知”——万千世界有很多你不懂的吧,或者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吧,听我说;二是“很简单”——现实世界复杂得如一团麻,你别慌,其实很简单,只要听我说;三是“很牛B”——所有这个错综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牛B的概念,你想知道吗?听我说;最后一个是“你错了”——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听我说。
这四大标准当时听得我既醍醐灌顶又胆战心惊。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时,我时时想起这四大标准,发现不少都在这本书稿中得到了印证。
比如“你不知”,在“区分愿望与结果”小节中,书中提到,你知道要想达成想要的结果,需要有美好的愿望;可是你不知道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很多情况下往往会事与愿违。比如最低工资制度本来是要保护穷人的,结果穷人的境遇却更糟了;比如同工同酬制度,本来是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最后却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很多时候你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比如“很简单”,在书的前言中就提到,“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制度安排,无一不是为了适应这四种基本约束而衍生而来的——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理解了这四种约束,就基本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与制度安排,岂不是很简单嘛?
比如“很牛B”,现代经济学的奠基概念“边际”,拿了诺贝尔奖的科斯及其科斯定律,研究政府监管的汉德公式,每一个都是牛B轰轰让人仰望的概念。
比如“你错了”,我甚至感觉整本书每个章节、每一页文字都在提醒读者你错了。你认为如果中间商不赚差价,商品价格会更便宜吧?你错了。你只盯着货币成本,没有看到全部成本,如果我们不经过中间商亲自跑到土豆地里买土豆、青菜地里买青菜,我们付出的成本会高得不可想象。你认为布餐巾比纸餐巾环保吧?你错了。用布做的餐巾更贵,意味着它消耗的资源更多;用纸更便宜,意味着纸对环境的破坏更少。你认为一夫一妻制对男人有利,对女人不利吧?你又错了。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一种对成功男人限购的政策,它的效果是财富转移,它让女人的选择范围减少了,让成功的、更有吸引力的男人的选择减少了,而让那些年纪较轻、收入较低的男人处境变好了。
***
当我回到一个出版人的身份,以出版人的视角来翻阅本书时,跳入视野的是很多熟悉的概念——“成本”“需求”“价格”“供应”,等等。我发现,好像很多我们出版界习以为常的惯常操作背后也有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比如,我们常常会在为图书测算成本率和定价时,我们并不是根据图书原材料的成本来决定图书售价,而是更多采用“倒推”的方式,根据市场上竞品图书的定价策略,预估用户心理价位期间,选准一个合适的价格赛道。经济学中关于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也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成本决定论,一种是供需决定论,我们用到的倒推的方式属于后者。书中说到,成本决定论逻辑关系是错的,合理的经济逻辑关系应该反过来,因为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决定资源成本。我们倒推的方式在经济学理论中也是成立的。
书中还有一个例子,提到汽车制造商要不要给汽车加一块挡板。书中说到,这表面上看是制造商自己的决定,但其实最终是消费者的决定。这和我们图书策划并无二致。我们策划一本书,书中有什么内容,包含什么细节,表面上看是策划编辑的决定,其实最终还是用户在决定,因为我们的内容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
更多的时候,我是以一名单纯的求知者的姿态在翻阅本书。读这本书时,有时候我会被那些经济学家们逗乐。这群单纯的经济学家们会问:“小偷为什么对社会不好?他偷东西只不过是转移了财富而已。”只要社会的财富总量不变,财富发生转移本身并不会使得经济学家做出谴责。经济学家真正责难小偷的地方在于,小偷增加了做锁的成本,做锁消耗掉的资源叫作“无谓损失”。只有当经济学家看见无谓损失时,他们才会谴责。
书的前言告诉我们,这本书能“帮你构筑经济学思维,培养经济学品味,助你变得更理性、悦纳和进取”。
大多数时候,我们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依托的是个人的感性、直觉和经验。我们往往诉诸感性,而经济学诉诸理性。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个体的利益,经济学看到的是社会整体的福祉。我们往往只能看到那些显露在外的表现,经济学从时间的维度探究背后的原因,摸索规律,合理预测未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经济学的世界有些硬邦邦、冷冰冰的,缺少温度。但正如书中一直强调的,有温度不一定是真相,有温度不一定会导向好的结果,过多强调温度又何不是另一种偏执呢?
世界是复杂多维的。每一个学科可能像我们手中的一枚棱镜,折射出世界不同面向的光芒。经济学这枚棱镜,折射的光冷冽、深邃,为我们照见社会和人性底层细微的运作逻辑,提醒我们要清醒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