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播速度之快让世界变小,对个别成功的人士密集报道让人们误以为是高概率事件。
根据胡润研究院数据,中国资产千万以上人数是100多万,占人口总数千分之一。一线城市比例百分之一。平均年龄39岁。
年轻的白领们其实也没有必要说水管工的工资高,自己的工资低,双方的薪酬机制就是不一样,在初级白领的工资里,其实有一部分是因为对未来买单了;而体力劳动者的高工资,则是对他们上升空间相对较窄的补偿
媒体在报道年轻才俊时候,总喜欢刻意回避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或者压缩在有限范围讨论一带而过,说穿了,鸡汤就不好喝了,仿佛就不那么高大上了。
足够多的试错成本和启动资金是企业成功的保证,富二代创业是玩票,不断有人输血,而普通家庭出身的人创业就是玩命。
很多人所想象的不同,即使是券商、基金、投行,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很少有税后30W的水平,更不要说银行这种金融行业的“低端”机构。金融行业真正收入较高的是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这个群体,但这部分人在整个金融业也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
2017年上海全市高校毕业生约18.7万人(其中研究生4.7万,本科毕业生9.2万人,专科高职毕业生4.8万人),我们可以估计一下其中”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数量(复旦、交大、同济、上财、上外、华师大、华理、华政、第二军医大)也就大概3万人,再加上其他大学毕业生中非常优秀的人才,有机会进入”年薪30W“序列的,不会超过4万人,也就是大概20%的比例。
低薪设计可能是为了更好的激励,从一个基层的销售到 CEO,中间可能有很多个阶梯,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点,在尽量少支出薪酬的基础上,能够给员工最大的激励呢?那就只能改变薪酬的支付曲线
相比体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的职业上升途径比较窄,——一个水管工,当一辈子还是资深水管工,他们提供的服务,工作的性质是不变的,所以对他们来说,不存在这种基于职业生涯的激励,而是直接的生产力变现。所以年轻的白领们其实也没有必要说水管工的工资高,自己的工资低,双方的薪酬机制就是不一样,在初级白领的工资里,其实有一部分是因为对未来买单了;而体力劳动者的高工资,则是对他们上升空间相对较窄的补偿。
关于收入和风险态度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帮助我们学习「相关性≠因果性」的好的案例。经验事实告诉我们:人的风险态度与收入之间呈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敢于冒险的人与有钱人这两组人重合度是相当高的,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想要挣钱多一定要敢冒险。
前者是相关性,后者是因果性,完全不是一回事。
1. 越是高收入的人越倾向于参与股票投资,越是低收入的人越倾向于购买低风险的债券并更多地把钱放在银行里面。这也是「portfolio choice」这一块儿的研究中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2. 越是高收入的人反而越倾向于负债。
而无论是股票投资还是负债,本身都是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但是,至少有以下几种思路可以解释这组事实:
1. 风险偏好的差异:越是高收入的人越偏好冒险,这可能是这个问题想要的结论:一些人因为敢于冒险,敢于参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行为而变得富有,而那些不敢冒险的人最终只能吃银行和国债那点儿死利息而变穷。
2. 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穷人本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就比富人弱。每个家庭都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一次性花一大笔钱解决的问题,比如突如其来的疾病、孩子上学、结婚等等,特别是一些意外的开销(比如不小心刮破了一辆劳斯莱斯)是很难让贫穷的家庭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的。这时候一方面贫穷的家庭本来现金就少,另一方面这些家庭由于收入低还不容易有好的信用以通过金融手段贷款,那么事先把更大比例的资产变成可以随时取用的现金就变得非常重要。而我们知道,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挤占投资者手里的现金,但穷人的生存法则恰恰是一定要在手里留够充足的现金,这时候穷人选择稳妥的投资行为是比较理智的选择。
3. 回报周期承受能力的差异:通常来说,那些高回报的投资行为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投资周期。
4. 金融知识方面的差异:这一点现在还没有得到非常充分的研究,但是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客观存在,越富有的人越有机会接近一些与风险投资的收益有关的信息,比如一些获取信息的通讯设备、付费的咨询数据库、金融咨询机构的佣金对于很多穷人来说就是一个门槛。由于很多投资行为是零和博弈或者接近零和博弈,特别是中国股市这种「政策市」、「信息市」中,与那些更知情的投资者一起玩这样的野蛮游戏,穷人被吓退也是正常的。
5. Mullainathan 的带宽理论:在答案 贫穷对人有哪些影响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 - 知乎 中我提过,贫穷会带来一系列能够直接影响人类心智的效应。由于穷人要分心去担忧家里的自来水管是不是会停水、孩子在学校是不是被欺负、漂亮老婆是不是被当地卖药的富商看上等等,这些担忧都是非常「费神」的。而金融投资也要耗费非常多的心智资源,因而已经被那些琐事占据了整个带宽的穷人就会对有心无力
:在背景不同的人看来,读书的回报率也不同。
有人提到《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这本书。这书得出的结论是: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二战时期除外),投资回报率都远远超出经济成长率(GDP),而工资收入增长率却通常低于经济成长率(GDP)。
教育回报率增长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资本家,因为资本不是你扔在那里不管就可以增加的,这不是中国的房地产,也不是什么扔 1 亿到银行买理财产品。世界富豪榜前 10%的人谁是买了一片房子等增值,或者扔了几亿在银行靠理财产品的?让资本越滚越大的是人,资本家用钱雇佣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为其创造更大的财富,这个员工创造的财富,资本家拿走 80%,而员工自己最多只得到 20%。
很多人没有搞懂资本的定义。资本不是你...
坐拥多少资产,而是你的资产能创造多少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放到企业来说就是盈利能力。福布斯富豪榜上各位富豪排名是根据他公司股价来算的,而不是公司财务报表上的净资产,而股票理论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该公司的股息、红利收入。换句话说,企业盈利能力决定资本家富裕层度。
富人资本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好,所以富人越来越富。借用 @chenqin 回答中的图,资本回报率从 1980 年以前的 3.5%提高到 1990 年以后的 5.5%。资本更加高效的利用,原因大概可总结为两点:
1. 资本的可传承性。简单例子日进斗金的律师他儿子不一定能同样日进斗金,因为劳动力价值无法传承。而一个资本家将成熟的能稳定盈利的企业传给了后代该企业也是能持续获利的(只要接手的后代不是特别傻特别败家,可即使他特别傻特别败家也可以靠职业管理人和信托来规避)。
2. 新的科技,新的管理模式。比如互联网在商业的应用。由于资本家手握资本,他们就能比普通劳动者更容易获取新的生产力。无论这个生产力是人还是机器还是科技。用新的生产力来壮大已成熟的资本,资本如同雪球般滚下去。...
大部分人认为房产是资本,如果自住的房产顶多算是资产,不是资本。资本是能创造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比如你用于出租的房产,租金收入大于你每月为其支付的费用,这才是资本。有人又提到房产会增值。这就进入了一个投资误区,你关注点在资本利得(即资产增值部分),而不是资本回报率(产生现金流的能力),投资资本利得在我国过去这十几年可能适用,但是放到未来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投资方式,当房价进入滞胀或者下跌时,你可能会因此陷入困境。
劳动回报率为什么会用教育回报率来衡量?资产回报率的增长其实也跟教育相关,比如某企业的员工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不光员工工资会增加,更多的是该企业资产回报率增加,资本家收益更多。我认为教育回报率,不仅是影响了单个劳动力的劳动回报率,也同样影响了资本回报率。既然它影响了两者,它就不可以单单和劳动回报率挂钩。
打破代际优势传递的希望,还是落在养育社会化上。养老社会化我们已经做到了,并且效果也很好,现代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力度和欲望已经远远的小很多了;因为养老的负担已经不由子女而由社会来共同承担了。
What matters now is not the skills you have but how you think. Can you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技能,而是你如何思考、能否一针见血提出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