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没有素材可以写的时候,我就会来一则书评。
今天想要谈的一本书,书名叫做《送你一颗子弹》。
作者是我特别喜欢的刘瑜老师,她是一名政治学女博士,目前在清华担任教授。《送你一颗子弹》是刘瑜老师的随笔集,记录了2005~2009年左右她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我想引用刘瑜老师在书里的一段话来概括这本书。
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刘瑜老师曾用“稀薄”这个词,来描述她颜色单调的留学生活,“和我靠近的人都会有高原反应”,然而我从这本书里看到的她的生活,绝不是“稀薄”,而是热气腾腾,生龙活虎,相当有质感。
我刚毕业的时候,工作繁忙,常常对生活感到疲惫。而每当翻开这本书时,刘瑜老师的文字像是有一种魔力,不断激励我去探索生活中的无限乐趣。
谈三点我对本书印象最深的地方。
首先是语言。
因为自己一直在坚持写作,每当看到精彩的文字都会特别痴迷,而这本书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说非常的活色生香,值得效仿与学习。
试举几例,当刘瑜在描述自己的记忆力很差的时候,会说:回忆对于我,完全是蹩脚的侦探遇上了狡猾的罪犯。
在描述小时候看电视的场景时,她是这样写的:那个闪亮的方盒子,像个巫师一样在发功,而他们则被催眠了一样,灵魂一点一点被吸走。目不转睛、目不转睛、目不转睛。
在描写时光流逝时,她写到:时间走的慢了。本来就慢,放假了就更慢。但原来只是粥那样慢,现在却是蜜那样慢。
……
这些神奇的比喻无处不见,每当看到这些清奇的脑洞,我就像大街上捡到钱包的孩童一样,激动不已。
第二是思想。
刘瑜是一位大学老师,而且是政治学博士。也正是如此,她的文字在古灵精怪之余,还时不时散发着一股学术味儿。过去,政治对于我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而在她的笔下,竟变得鲜活起来,栩栩如生。
梁文道评价她说:刘瑜替这些公共讨论里的那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
比如,有一篇文章叫做《厨房政治》,刘瑜讲了在留学海外时和别人合租房子的故事。“谁来打扫厨房”这个简单的议题,就给读者们上了一堂政治课。
另外,刘瑜在本书里一直宣称自己是一名自由主义者。关于“自由”的讨论,在本书里随处可见,在书里,我既看到了她的坚持,也看到了她的无奈。反观现今世界,关于“自由”的话题依然值得思考。
刘瑜写到:自由主义不是我的政治信仰,它只是我的政治底线。事实上自由主义真正关心的只是底线问题,而其他主义者关心的大多数是蓝图问题。
另一方面,她又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对“逃避自由”,也深有感触,“自由这个东西,总是和竞争联系在一起。最快的人想跑更快,跑后面的人想跑前面,自由就是这么没完没了的吸血鬼”。
另外,刚在重读此书时,还发现了一句现在读起来,特别令人毛骨悚然的话:“人对自由的恐惧,大约就是社会主义的心理基础”。
第三是情感。
这已经是大约10年前的一本书了,我依然对本书爱不释手,相见恨晚。我觉得对于生活的理解,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依然是每个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喜欢看作家写的随笔集的原因是,每当我对生活感到迷茫或是乏味时,我总能从他们的文字中看到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他们的文字,或者让我感同身受,或者让我顶礼膜拜,或者让我唏嘘不已,都为我打开了看待生活的不同切面。
刘瑜在这本书的文末里说: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的态度。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我想,这其中的大概意思是,即使再稀薄的生活,也存在着诸多的可能性,即使再简陋的阳台,也能够开出一盆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