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到底怎么理解?

《道德经》是一部谈天道之书,结合天道而谈人事,大至国家治理,小至个人修养,无不一针见血。今天要解读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结合秦亡汉兴的历史,谈谈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字面意思很简单,是说治理大的国家,要像烹制小鱼一样。这句话谈的是一种高超的治国理念,对此,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认为,烹制小鱼需要加倍精心,均匀搅腾,才能保证入味。引申到治国,意思是大国情况复杂,治理人民要有更细致的政策,保证照顾到不同的阶层。

第二种流传更广泛,说的是烹制小鱼,不要开膛破肚,也不要来回搅腾,否则食材很容易碎,这道菜就给做废掉了。引申到治国,就是说治理大国手段要尽量简洁,不宜动辄扰民。


从《道德经》一书的主旨来看,第二种可能更符合老子原意。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有烹调经验的朋友,应该理解这种说法,做小鱼一般用煎法、炸法,就是为了减少翻动的次数,保证小鱼的完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用于治国,也就是要少折腾百姓,任其自化。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历史上有个非常典型的反例——秦朝。秦朝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折腾,修长城、修陵墓、修宫殿、开发岭南……哪一件不是大工程,不得投入几十万、上百万人力,以及无数的金钱?再加上秦始皇喜欢求仙、巡游,到哪里地方上不都得忙个人仰马翻?

一句话,秦始皇把他的帝国“翻动”得太厉害了!难道他没听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肯定听过!但看来他是当第一种理解的。从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来看,秦法堪称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对老百姓的生活规定得细致入微,几乎照顾到了国家的每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国无弃人”。但结果呢,人民很快抛弃了这个强大的帝国。

从刘邦入关宣布“约法三章”开始,他和他的智囊张良、萧何就充分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汉初以道家思想治国,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到了汉武帝时代,情况突变。由于匈奴人要来“砸锅”,汉武帝已经管不了“烹小鲜”这回事了,大翻而特翻!好在国力已强,经得起折腾,而且后来汉武帝也及时醒悟,调整了烹调方法,所以史家评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司马光语) “治大国,若烹小鲜”,您是怎么理解的,欢迎评论、转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活中,问题就像一地的鸡毛,如何把这一地的鸡毛扫干净,整成一把鸡毛掸子,你需要以下思路: 别让问题指...
    小惠_f2b8阅读 1,326评论 2 2
  • 绿藤爬满朴旧阳台的水泥柱,像山涧的溪流冲泄而出,一路奔洒。夏风吹来,绿叶田田,风中摇曳,好似娇俏活泼的少女跑过,一...
    星尘星尘阅读 3,146评论 19 17
  • 重温经典,对比着两种译注本再读《学记》,颇有心得。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
    耕耘三尺有天地阅读 12,102评论 2 8
  • 1 从温暖到凉爽:夜晚降临温度下降,睡意渐生。因此,你的被子不要太暖也不要太冷。卧室温度保持在16~18摄氏度较为...
    晴晴爱颖颖阅读 2,833评论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