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一个最经典的问题: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没什么用?
因为你在“读”书,而不是在“用”书
一种普遍的读书方式是:让书里的每个字在眼前过了一遍,把觉得很重要的地方认真地用荧光笔画了线,写了笔记,然后翻开了下一本书……
觉得自己很认真很努力很伟大,一年看完了不少书。可是这一年你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吗?年终回顾的时候,这些书上的内容还记得多少呢?
想想,如果在上课的时候,你认真听了课,做了笔记,然后没有任何课下练习、复习的动作,只是上完了全部的高中课程,这样你能考得上大学吗?肯定不行,因为到最后,没有一堂课上的内容你能记得住的。
当然,认真听过全部课的人和从不上课的人是有差别的。但,你的目的是做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读了很多书的人,还是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学霸呢?
化杉说:学习是种行动反射,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要切记体察、带入自己,要事上琢磨,落实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否者,读书也是一种玩物丧志。
标重点是大家都会用的方法,可为什么效果最差呢?
因为你只是把这些知识交给了画线,交给了笔记,但从来没有交给自己的脑子,并且在看到笔记时,你的大脑误以为你已经知道了、记住了。
《认知天性》专门有一章讲人们有多么容易对自己的感觉产生误判,当时是知道了一些,但只是短期的工作记忆,如果没有落地实践,没有在大脑中复习检索,没有整合成自己的心智模式,很快就忘了。或者你以为你记住了,但别人问你某些问题你都答不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数学课上明明都听懂了,第二天老师提问却什么都想不起来。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反复复习,怎么可能看一遍书就想能运用自如呢?
那么如何才能读完一本书,让它成为长期记忆,形成行为反射呢?
1、读书是以我的需要为主体,而不是以书为主体。也就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先看目录,掌握大概,选取想看的部分。
2、既然要选择读一本书了,就不要浪费所花的时间,要让这本书在当下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是寄希望于以后,tomorrow is never。既然要学习,就一次性学好终身不忘,第一次就记住,然后在即将遗忘时检索,这样就只用最少的时间重新复习。
3、以一小节为一部分:
1. 看到重点标记或记在笔记本上
2. 细化重点: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描述,回想生活中发生过的有关的例子、尽可能多的列举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并立即实际操作,如有必要输出观点。
3. 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转述,让新知联系已知,如果我们只是摘录原文,就几乎没有动过脑子。让一个知识在脑海里不断细化延伸,就会记得更深刻。
4、在读完一节后,合上书本,拿出纸笔回忆:
1. 本节关键词有哪些,阐述关键词
2. 重点是什么
3. 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4. 逻辑架构是什么
5、检查上述答案,遗漏的重点记忆
6、把书本学到的知识集合起来,在感觉快要遗忘的时候,以第4条考试题问的方式检索复习。
7、整合全部笔记,写一篇书评介绍这本书,再脱稿用录音或视频的方式讲出来。
以上步骤的重点是,让每一个知识在大脑里尽可能多的运转,合上书本主动检索,从而强化它的回忆路径,完全过脑过心,不交给形式上的纸笔记录。
大脑就像森林,你的记忆就在林中某处。你在这边,而记忆在那边。从你的位置到记忆的位置之间本来没有路,但你走得越多,路也就出现了。这样一来,在下次需要这段记忆的时候,你就能更轻松地找到它。但是,你一拿出笔记,就切断了这条路。你不会再去探索这条路了,因为别人已经告诉了你该怎么走。——《认知天性》
如果你依然还是想在读书时,轻轻松松地,让文字跟着眼睛走,只能说这是在消遣,不是学习,不要被这种假装的努力感动,过后还抱怨读书没用。没有一种进步是不费力气的,如果你感觉到轻松,那只是说明你在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