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 强调“目的论”(⭐⭐⭐⭐⭐)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阿德勒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本书不长,而且内容大多是比较熟知的概念,比如

要避免竞争人人都是伙伴;

不要在乎他人的期待和评价,会让自己不自由;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如何看待过去;

不要去管别人的事情,学会区分哪些是你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

学会自我接纳,认为失败只是运气不好,我还是很厉害的,这叫自我肯定,接受自己不好,努力让自己变好才是自我接纳;接受真实的自我,才能够不惧怕背叛从而做到“他者信赖”,正因为对他人无条件的信赖,才会做到“他者贡献”。正因为对他人的贡献,才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做到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按照“行为标准”还是“生存标准”来接纳自己? 我做了工作,我才有价值,还是只要我存在我就有价值。相信我存在我就有价值会变得幸福,因为幸福来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但是,本书还是有新的概念值得学习,其中最喜欢“目的论”:

服务员上菜慢,我破口大骂。两种解释:一是因为上菜慢,所以我破口大骂 (破口大骂是因为某种原因的被动的行为)。 二是我破口大骂,来使你快速屈服,快速上菜(是主动的行为,来达到某种目的)。原因论认为过去的经历造成了现在的行为。目的论认为所有行为都源于某种目的。原因论只会让我们沉浸在寻找原因,仿佛追忆过去,而忽视现在和未来。目的论才能让我们发生改变,改变目的,就能改变我们的行为和人生。

因为他嘴碎,所以你讨厌他。目的论认为讨厌他才是你的目的,为了达到目的,你找出了他嘴碎这个理由。- 审视人际关系时多想想这个。每次说别人的不好,多想想是不是你表面上说的原因,还是本质上你就是不喜欢他,利用说别人坏话达到目的。

对自己的行为,多思考,“我做这个是出于什么目的?” 例如我对待父母冷漠对陌生人却热情,如果思考方式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幸福,所以对父母冷漠,这就是原因论,这样不对,而且这个因果关系每多想一次,就加深一次印象,永远也改变不了。应该多想想我对父母冷漠是出于什么目的? 可能是不愿意和他们保持亲密关系,不给他们干涉自己的机会等等。多去发掘思考这些目的,如果哪一天你成长了,觉得这些想法目的不对,你和父母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所以目的论会使行为发生改变,原因论会让行为越陷越深。真有道理!!

活着是为了工作。还是工作是为了活着?活着是原因还是目的?如果活着是原因,你就会想我们既然活着,不做出一番事业怎么行, 人会很累;如果活着本身已经是目的,人生可能会过的比较轻松。“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连续起舞的刹那。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后跳到哪里谁也不知道”。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关注那个刹那,关注“此时此刻”,即使生命终结在此刻,那也不能称之为不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