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8
作为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向来是离“优秀作文选”这样的书籍要多远有多远的。但鬼使神差的是,最近频频遇见初中孩子的作文:一篇来自北京某初二女生,还有一篇来自上海某初三学生。
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但都被作者的老师盛赞或褒扬。阅后——不仅阅读原作者的文章,还阅读了老师的评语——不禁感慨良多。故作文以记之。
本人既不是专家也不是老师,这篇文章纯属一个门外汉的一家之言。不求多么“政治正确”,只求能够直抒胸臆。
一颗少女心,满纸鸡汤文:《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这篇文章出自北京某初二学生之手,据说已在网络疯传。将本文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到网络上搜索全文
愿你
亲爱的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写信给你,更不知道你何时能收到这封信,在这里有些愿望寄托于你。
……
愿你的世界里天天都是好天气。即便忘带伞也要告诉自己:宝宝今天偏要淋雨!原来驱赶阴霾的太阳是明媚的自己。
愿你的成熟不是被迫。学着笑而不语,学着承认不相信,学着接受不尽人意。我知道,你是个急性子,但请慢慢来,不着急。
……
愿你有盔甲也有软肋。善良得有原则,感性得有底线。对可恶的,就该连本带利地还击。凶狠之后别失礼仪:对不起弄伤了你,可我是个女孩子我必须保护好自己。
……
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在最糟糕的那天和注定的人撞个满怀。也许你二十岁时会坠入爱河,但千万别淹死了。爱不到的人就别等了,千万别把尊严弄丢了,找个愿意陪你虚度光阴的一起老去吧。
……
愿你道路漫长(老师批改:可以走过长长的路),有的是(老师批改:丰盈的)时间发生故事。若没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便以梦为马,随处可(而)栖。
……
愿你有高跟鞋但穿着球鞋。愿你一辈子下来心上没有补丁,愿你的每次流泪都是喜极而泣,愿你精疲力尽时有树可倚,愿你释怀后一身轻,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此句尤显精彩!)
不觉写了这么多,希望你别让它们都变成空话。我是不是太注重“以后”了?未来是什么样的就交给未来的自己回答吧,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你知道吗?
祝:
一生久安 岁月无扰!
曾经的你
看过这篇文章和老师的评语:
实在酣畅又深刻!阳光又温暖!说出了很多人到中年的人想说的话!
我想起了一个古人:韩愈。
学过初中语文的人都知道,他是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大文豪。估计不少人也知道下边韩愈和贾岛月下“推敲”的故事。
韩愈在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时,一日回府时,被一个骑驴的书生冲撞。随从将书生押送到韩愈马前,韩愈询问他何事不知回避。书生回答他正在作诗,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不知用“推”好还是“敲”好,故而一时出神忘记回避。韩愈没有怪罪这个书生,而是沉吟一阵,说,“还是用敲好”。他说“僧人月夜访友,山门应该是关闭的,因此用敲比用推合理”。诗人连连点头称是。这位年轻诗人,就是贾岛。
韩愈在文章方面所下的功夫,有此文可见一斑。但是他的文章里却很少用到华丽的辞藻和艰涩的典故。而他提倡的古文运动,本身就是以反对“言之无物”的骈体文而为旗帜的。
人们喜欢用南北朝时期庚信的《谢滕王赉马启》与韩愈的《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两篇文章做比较。前者辞藻华丽,用了九个典故,其意无非是“承你送我一匹良马,今后我可骑它出游和赴宴。”,而后者全文没有一个典故,却文风老成简练,明白畅达。
看着眼前这篇文章,我却有种又回到了北周与庚信一同宴游的感觉。文字虽绮丽,却似乎只是将网络上流行的鸡汤短句堆砌在一起。在我看来,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觉得自己是个公举,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公举”。
这样的文字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确实算清丽,只是我读初三的侄女一语中的:
她好像是写了一篇少女心
仅此而已。
少女心倒也罢了,看了这位中年老师的评语“说出了很多人到中年的人想说的话!”,我真希望自己会降龙十八掌,直接把这位老师打回唐朝见见韩愈老先生。
虽属情理之中,难免哗众取宠:你是否同意《愚公移山》从中学课本移除
另外一篇文章来自上海初三学生。这篇被老师盛赞为“雄文”的文章,摘录如下:
甚矣,汝之不惠!
相信很多同学读完《愚公移山》后,一定和我一样有个疑惑: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不过我知道,中考命题组一定认为此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我们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既然有这个机会,我就来谈谈我的真实想法。
第一,愚公有了想法就坚定不移地去实行,真的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吗?当年法国世博会征集建筑方案时有这么一个提议:用石头建造一个三百米高的石塔,……稍加计算便可知,石料达到几十米,底层便会开始碎裂,想要造一个三百米的石塔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把山从家门口移开与建造石塔一样是个诱人的想法,但愚公稍微动动脑筋便会发现(古人是会乘法的),他那一家人要把山挖完,一千年都不止啊!这样也许他就会放弃这个念头。由此观之,周密的计划比坚定的信念更为重要!
第二,我认为此文部分反映了为何工业革命后我国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当面对巨大的工程,愚公想到的是多生孩子,而不是改善工具(愚公仍然是“箕畚运于渤海”),否则中国很可能会是挖掘机的发明国。其实类似的思想还存在于大多数国人的头脑里(此处举了中国科技落后于日本、德国、美国的例子)。我们有太多繁荣是靠着人海战术和有着不可思议坚忍心的人民的血肉换来的。这是一个用“人均数”来竞争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还在用《愚公移山》这样的课文来教导下一代,认为依靠着“人多”以及“坚定的信念”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将是我们最大的悲哀。
所以,我支持从课本中移出《愚公移山》一文。
说实话,初读这篇文章,我倒是也挺喜欢的。看得出作者还是愿意为“让别人明白自己”下点功夫的。论点虽然偏颇,论证虽然幼稚,但考虑到这是一个被各种“标准答案”摧残了将近十年的少年,偶然的离经叛道似乎也属情理之中。
但是仔细读这篇文章,确实也从心里泛起一丝隐忧:在感叹这孩子的独树一帜之余,看到他言必称“科技”,文必述“国外”,又明明看到了一个在“赛先生”的一家之言笼罩下成长起来的少年:以为自己是在别出心裁,却终归逃不脱主流的掌控。
尊重科学当然没错,毕竟我们生活的这个三维世界,科学可以解释大部分的困惑。但用我们如今所了解的科学,去讥笑五千年前古人的志向和智慧,则难免画地为牢,陷入“历史的绝对主义”的不科学中了。
可叹的还是老师,评语极尽褒扬之能事:
假如我们的孩子,都具有这样的思考能力,都具备这样的现代观念,那是非常值得欣悦的。……少年强则中国强,我在这篇中考作文里,看到了耀眼的曙光……
再一次,我被老师的肉麻评语雷的外焦里嫩……
我想,老师不可能看不出这文章里的逻辑漏洞。那么是什么令他完全忽视这个问题而一味的对作者所谓的“思辨”、“独立思考”能力大家赞誉呢?我想,这样的套路在考试里能拿高分应该是原因之一罢——背后的动机似乎一点也不“独特”。
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看,禁不住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人们继续用现在的方式去培养这两个孩子,那么不久的将来,前者或许就会成长为一位傲娇幼稚的公主,而后者则会发展成一名精致利己的精英。一个幼稚,一个世故。而当初为他们的文章沾沾自喜的人们却并未觉察到,或许正是师长的世故,喂养了前者的幼稚;也是师长的幼稚,催生了前者的世故。
回到主题,我想,我期待从中学生的文章里读到的,是他们自己。华美也好朴实也罢,尖锐也好圆熟也罢,最终我能从文章中窥见他们真实的心境——如果这份心境也能得到他们自己的觉察和确认那就再好不过。而这份心境,也许无所谓高低贵贱。这样说来,学生们都没什么不当,倒是我们这些评论者,须时刻警醒了。
写到这里,又想起韩愈老先生流传千古的观点
文以载道
无论作者愿意还是不愿意,文章就是会或直或曲的映照出TA的内心。这样说来,写文章是最自我的事情,同时又是最不自我的事情。
修文,即修心。谨与诸君共勉之。
枕边小札(微信公号:zhenbianxiaozha):前律师,现煮妇。写影评,写孩子,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