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十八:试想贾雨村之联与钗黛有关
(红楼梦人物群体系列四)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开篇第一回“一日,早又中秋佳节……”至“……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处,主要针对贾雨村玉钗之联,分析林黛玉、薛宝钗与此联的关系。
乍看这一题目,这不是与读者叫板、与红学大家们说反话吗?很多读者肯定要站出来反对,红学大家甚至可能站出来当头棒喝:“小小无名之辈,竟敢乱说话!”而我却不得不斗胆乱说一下,读者持哪一观点,自已斟酌。
一、反对的心理分析
《红楼梦》(《石头记》)这本书成书过程比较曲折,在创作史、出版发行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研究的人很多,形成百家争鸣态势,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都不愿意相信或承认贾雨村“玉在匮(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与林黛玉、薛宝钗有关也情有可原,因为读者、学者的审美心理受到了影响。
一是该书后半部散佚。大家都没看到林黛玉、薛宝钗的结局,但脂砚斋却是见过后半部的。而很多人的骨子里受传统团圆文化的影响,审美心理上并不太接受悲剧的发生。这一类的审美心理后文逐渐作分析。
脂砚斋对“玉钗”联的批语
二是受高鹗续书影响。我相信不管是读者还是学者,在提出反对意见之前,没有读过高鹗续本百二十回的人应该是没有。人的心理都是很奇怪的,无数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干多重作业(同一时间做两件以上的事情),比如一边开车一边手机聊天,实际上会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因为根本做不到,事故就是这样发生的,你还能活着说明你运气要好一点。思维从聊天的过程回到驾车的当下,通过各国应急专家、心理学家不断试验确定,这一过程平均长达二十七秒。那么我们看一本书,也同样如此,既不能集中精力记得书中所有内容,读完《红楼梦》的狗尾,并不能马上反映过来前八十回实际上是貂身子。甚至很多人认为狗尾当中许多人的结局还算是能够接受(不是那么惨),便不再理会貂头是怎么想的。
三是大家不希望毁灭。《红楼梦》前八十回将生活写得太过美好,将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等人物写得如花似玉,一大堆完美无瑕的“美人”围着一个“好男人”在转悠,这是无数人内心深处的理想生活。殊不知人性受情支配,受“八苦”“七情”“六欲”影响,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应该称为“神”或者“佛”。我们不身处其境,并不能真正体会身在其境之苦,更不能体会无奈的选择。所以我们大多难以接受林黛玉死于贾族之手,更不可能接受薛宝钗改嫁贾雨村。
我们都可以从表象上认识血玉、翡翠、羊脂玉,但真正懂得黛玉的人很少,何况这里还是一个人。我们也可以从木钗、铁钗、铜钗、银钗轻易分别人的身份高低,金钗、宝钗自然是最为尊贵的,但“蛇有多粗洞就有多大”这个道理又有多少人明白。
二、诸家批语解读
我还是坚持持哪一个版本说哪一家话的观点,我们大多数人看的版本,都没有诸家批语。而此处在所有版本中,共有五条批语:一是甲戌侧批“J124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二是甲戌夹批“J125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三是蒙府本侧批“M27偏有些脂气”;四是张新之夹批“Z10此一联钗玉并举,最妙在一‘求’字,一‘待’字”;五是陈其泰批“C8此二字正映林薛之名”。
此五条批语,前三条均来自于脂评系列的抄本,后两条来自于早期刻本,除一、二条是一个本子外,其他来自不同的本子。
甲戌本批者“脂砚斋”,很多红学家认为其甚至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既然如此重要,那为何我们就不相信他对作者构思的逗漏呢,偏偏在看书或点评的时候把甲戌本的这两条批语摆在一边。蒙府本批语不是批评甲戌本批语的,是指作者的写作手法,脱不了情这个主题。张新之、陈其泰批书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见过脂评本,但所批与脂砚斋出奇地一致。
短短两句对仗,按脂批意思,上半句含了“玉”字,下半句含了“钗”字,而且出现在开篇第一回,同跛足道人说甄英莲的那首诗一样,不由得使人想,此联是不是也隐喻着对黛玉、宝钗二人的谶语呢?根据批语,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得坚信,脂批是指导我们解读《红楼梦》的密码提示语。
(未完待续,水木森【水目人曾】)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