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六神磊磊的书,《六神磊磊读唐诗》。非常有趣的一本说唐诗的书,在多数的印象里,唐诗可能是很枯燥的东西。但六神的读唐诗,一扫课堂上诗句的乏味枯燥。
能读到唐诗是一种幸运。
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唐诗数量,可能只是原有唐诗的冰山一角,大部份都在历史中遗失了。李白,一生写了大约万余首诗,可流传下来的,据说只十分之一。虽然他死前拜托族叔李阳光冰给自己的诗写集子,他叔也写了——《草堂集》,可集子失传了。
杜甫,他40岁以前的诗,全丢了。而杜甫只活了58岁,可见,前面写了大半辈子的诗,都白干了。
还有,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他的诗留下几首呢!两首。在当时,他被誉为“吴中四士”,大高手。一生佳句无数,结果差一点什么都不剩。
……
唐诗在历史中湮没的速度,比今天的物种灭绝,更要疯狂。
明朝时,唐诗估计已经遗失了一半。
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接二两三地跳出来,要拯救唐诗,让后辈们有一本完整的唐诗可读。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胡震亨,他花了十年时间,写了一部一千零三十三卷的超级大书——《唐音统鉴》,它收录了唐诗,五代诗,歌曲,酒今,谚语等等等等,还有文学评论及传记史料。此外,他又花了七年,研究李白杜甫,并写下《李白通》,《杜甫通》。
第二个,叫钱谦益,虽然历史上他名声不是太好,不过在当时,他是研究唐诗的大佬,他决心要弄一本全唐诗,轰轰烈烈搞了很多年,写了几百卷。不过,天不假年,死了。当时正处战乱,他的书稿动不动地就丢一卷,眼看就丢光了!
此时,第三人出现,他叫季振宜,此人十七是举人,十八做进士,大牛人。他发现了老钱的残卷,表示很有意思,于是接手过来,继续全唐诗的编纂工作。他花了十年,殚精竭虑,编成了七百一十卷的唐诗集。书成后一年,就病逝了。
最后一位,后人叫他康熙,他表示要搞一部最全的唐诗集,让子孙万代都能读。他把前面三位牛人的书都搞到手里,然后拍拍好基友曹寅的肩膀,看你的了。曹寅督率数十余位饱学的翰林官,在扬州开书局,大张旗鼓,编纂《全唐诗》。一年后,书成。
在古代,要收录一首诗,是非常辛苦的当时可没有那么多印刷厂,出版社,图书馆和搜索引擎。要搞到一首诗,那得翻一大堆的书,甚至远道前里之外去抄录,还不一定抄得上。尽管如此,他们依旧站出来了。
要是没有他们,今天课本里就没有“出汉塞,明月光;没有一行白鹭,没有千里江陵;也没有落霞孤鹜,秋水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