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诗意中国》,里面讲了子路受牛与子贡赎人的故事。这子路与子贡均是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救过一个落水者,事后接受了对方赠送的一头牛作为回馈。而子贡也曾赎过一个在国外沦为奴隶的同胞,却拒绝接受国家的奖金。
对于此,我们的孔圣人是这样评论他的俩学生的。他说,子路救人后受赠,从今往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救人的行列;而子贡赎回国人却拒绝了本来就应得的奖励,从今往后,将没有人再愿意为国人赎身了。
我想,毕竟是圣人,其思想理念总是超前的,总比常人想得更多,总比常人考虑得更周全。
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今天,相信许多人都喜欢像子路受牛这样的故事,因为这样的行为符合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人。
凡人自然有凡人的情操。
去年,我父亲刚刚离开的时候,因为伤心和慌乱,在追讨赔偿中失了方寸,幸好我有一同学能伸出援手。得到他的帮助之后,赔偿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事后,我总想亲自谢他,他许是出于同学的情面,总是拒绝我的谢意。多次拒绝之后,我想,还是算了吧,于是将他的恩情放在心里记着,但是,之后遇到了其他的麻烦,也不敢再次请他帮忙了。
欠他人的人情,不能偿还的话,那么也不能将其累积和叠加,要不然,更难以偿还,那便成了一辈子都欠着他的了……即使那个人是同学。
我的这个故事好像与子贡赎人的故事如出一辙。所以,我也赞同子路受牛,我宁愿我的同学接受了我的谢意,即使是一起吃顿饭这么简单。如果真那样的话,那么我们的同学情将会更加深厚……
原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