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是由白岩松发明的“白氏理论”引起的。白说: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等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
例证就是《东方时空》刚创办的时候,从来不打卡,没有纪律方面的要求,白们却几乎住在单位。到了后来强调打卡的时候,影响力就很弱了。
白的感受离不开媒体行业的特殊性,草创一个栏目,试图让它突破原有体系发声,必须特意要让它野一点,边缘化。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势必需要归位。而一个并非边缘化和体制外的单位,这里的工作人群不可能都是创业的大神,很多是普通人。我们在强调劳动纪律的时候,是在强调制度。
有这个制度在这里,能让普通人调整自己状态,跟上队伍。说得直白一点,你是因为自己需要迟到早退,才反感这个考勤,还是因为自己每天八点就到办公室了,所以觉得这个制度根本无所谓存在?
讨厌受束缚,和不需要,是两回事。
强调劳动纪律的方法也不同,有的是带着表守在电梯口看时间,而且差个一两分钟都要说她的表牌子比较好,走时准确,所以得依着她的,说的好听是治病救人,说得不好听是小户人家女儿乍穿绣鞋,裤子扎得高高的时常抬起脚来,失了大气。有的只是抽查,而且不妨饶过5分钟。更多的是观察,从某个层面打开孔道,看精气神。
拿劳动纪律说事,和借劳动纪律提升,是两回事。
我们也都越来越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当然管得再好也不能万无一失,但管理得好,无疑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产出是高的,也就是能在单位时间内安排更多的事项,赢来更多的产出。我们也能隐约体会到下意识的强大,平时说的“闭着眼睛都不会做错”,说的养成好习惯,其实就是这种下意识,一旦进入下意识层面,这件事就不费吹灰之力了。一个考勤不是考勤这么简单,如果对制度、规矩、工作状态、时间管理都调整到了一个良性的状态,一个人是不大会经常为考勤所累,想起考勤都烦的。
面对劳动纪律用下意识维持习惯,和每天挣扎,是两回事。
抱怨劳动纪律,还可以揭开另一重意思,就是有很多人都能做到不被框住,唯独你做不到,这就是你的问题而不是普遍的问题,抱怨,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只是,有形的打卡机冷冰冰缺乏弹性,确实让人讨厌和不爽。强调劳动纪律的时候,如果并没有配备打卡机,说明你所在的这个群体,虽然没有被当成大神,至少被当成了君子。因此在强调劳动纪律的时候,强调的是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