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百病寒为先,预防疾病,要从保持身体温度开始。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家庭,家庭要健康发展,就要从提升家庭的温度开始,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用心在感受着来自家庭的温度。
我人生最幸运的事是嫁到了一个有温度的家,在这里,你可以随时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温馨呵护。你可以在公婆面前放肆地宣泄对他儿子的不满,公婆会静心地感受你的委屈而不言语,但过不了几天你会发现丈夫有了变化,是向着你所希望的方向。
体温能修复身体,家温能感化心灵。有温度的家,让人有强烈的归属感,哪怕夫妻有过激烈的争吵,但暖暖的爱意也会让这种不适一闪而过。
这可能就是温度的魅力。
身体的温暖可能来源于某一热源,但家庭的温暖一定是来源于爱。如果一个孩子懂得爱别人,那他内心一定充满了爱,当爱无限多时,他会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把爱施于别人,这就是爱满自溢的道理。 婆婆曾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六十年代,水果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都是奢侈品,有一天十岁的小男孩感冒发烧了,躺在炕上不想吃饭,好心的邻居给了一个桃子,此时在外玩耍的四岁的弟弟回家,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个桃子,拿过来凑在鼻子上闻了闻,果香的诱惑让他忍不住张开了口。就在桃子即被咬下的瞬间,他转身看到炕上躺着的哥哥,他下意识地拿开了嘴,把即将被咬掉的桃子慢慢地合在一块,桃子又放回了原处。当妈妈发现桃子变了样,就查问原因,弟弟说:“是我忍不住馋咬的,当看到哥哥病了,我又忍住了馋,那个桃子留给哥哥吃吧。”妈妈抱起弟弟亲了亲,眼里涌出幸福的泪水。
一个四岁的孩子,怎么能有如此大的觉悟呢?因为他心中有爱。而孩子的爱来自哪里?答案是来自家庭,家庭是爱的组合,包括父爱、母爱和夫妻之爱、兄弟姊妹之爱。一个有仁爱心的孩子一定是享受了如山的父爱、如海的母爱以及父母间、兄弟姊妹间的和谐之爱。
这个四岁的小孩就是我的小叔子,十岁的哥哥是我的大哥。公公和婆婆相爱一生,他们共孕育三个儿子,他们的性格很不一样。老大宽厚正直,是全家人的主心骨,老二聪明顽皮,是全家人的开心果,老三细心体贴,是我们家族所有女孩的择偶标准。虽然性格相差很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拥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大哥在烟台,每当大哥回家,我们就象过年一样聚在婆婆家吃住说笑,嫂子总是抢当大厨,说自己回家的次数少,抓紧时间补上,我和弟媳只能打下手,婆婆忙着找东西,一桌丰盛的饭在笑声中完成,公公结束了和儿子们的私聊,郑重地端起酒杯,总要在饭前给儿孙们说一段话,祝贺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提出希望。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孙子们从牙牙学语到大学毕业,儿子们也都陆续地走上了领导岗位,一家人和和乐乐,团团圆圆,每个人都体验着家的温暖和心的舒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公的做人原则,也是公公传下来的家风。公公的家庭经历比较坎坷,他的母亲去世时,公公才20岁,他正在读文登师范。家里还有四个兄弟姐妹,最小的才8岁。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公公辍了学,早早地成了家,20岁的婆婆成了这个家的主人,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公公的父亲也放下心选择再婚,再婚的母亲带了三个孩子来,然后又生了三个孩子,这样公公家有了不一样的十一个兄弟姐妹。作为家中的大哥,每到家庭议事时,公公就成了主事人,他总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给别人的永远是最好的。他结婚时,啥也没要,却要了四百元的债务,他和婆婆省吃全省用了两年才还清。到了他的父母需要轮流照顾时,他首先把自己排在第一班,尽管母亲和他没有抚养关系,但他总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有爱才是家!
公公的付出得来的是兄弟姐妹们的互爱。姑姑家在农村,她自己不吃鸡蛋却喂了几十只鸡,为的是住楼的兄弟姐妹及外甥侄子都能吃上她的鸡蛋。婶婶家的园总是种着各种蔬菜,每个周末都表妹都会给我们送新鲜的蔬菜。每当我们回乡时,车后备箱都会装得满满的,每个姑婶都象妈,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我们,这种场面我回去一次感动一次,我知道这是对公公婆婆爱的回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承。
2016年公公去世了,婆婆让我把公公的钱都取出来共10万,她留一万,其余九万分三个存单存在三个儿子的名下,我犹豫着没有照做。因为婆婆没有工资,这笔钱是她的养老钱。她没办法,就去说服大哥。那天大哥红着眼把哥三个叫到一块,他说:“这是妈妈的心愿,咱遵从,等她需要养老时我们再议。你们的那份各自拿回,我回家的次数少,我的那份你们两个分了,算是替我尽孝了。”说着大哥把他的那份钱分成两份,给了我们。尽管我们再三推辞,但终究拗不过大哥那充满爱的坚定。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将生活中的最好留给了兄弟,同时他也传递了爱的温暖,让家的温度再次提升。我们接过这份暖暖的信任,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会替婆婆、替大哥保管好这份信任,同时附上我们的爱心利息,回馈给婆婆,回馈给家庭。不为别的,只为守护住家这暖暖的温度。
公公去世后,婆婆一直陷入悲痛中。为了不让婆婆孤单,均是古稀之年的姑姑婶婶们自动组织起了陪伴团,隔三差五地相聚于婆婆家,一起吃,一块住,共同分享家庭中的趣闻恼事。慈爱在交流中传递,怨恨在温暖中融化,婆婆也慢慢走出了悲伤,一家人越来越亲密,越来越快乐。我们常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间如此亲近,孩子间的交往也就越来越有爱,十个家庭的后代接近百人,大家依然团结和谐,相处友善。
家有温度人舒服,因为爱始终伴随在亲情左右;家有温度情不朽,因为爱的家风已经生根;家有温度可以传承,爱的种子已撒落在后代子孙的心中。家的温度需共护,我们只有知福,懂福,惜福,传福才能让这份温暖留住。愿这份温度,一直诠释着这个大家庭爱的真谛,感染着子子孙孙愿付出、能包容,推己及人、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