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温习下经典八问: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浓缩下,就是什么事,什么情绪,什么目标,什么方法,什么后果,什么决定,什么帮助,什么效果。
下面进入场景:
春节期间带女儿去她小外婆家,她小外公带回来两个红鸡蛋。女儿想吃,自己剥开一个。我和她妈觉得红鸡蛋上有颜料,不适合作为食物吃掉,想阻止她。
鸡蛋被她妈强行拿走后,她开始启用终极武器――哭……哭……哭……
每当这个时候,老婆就会让我出马:“你来!”
我弯腰抱起女儿就出门――屋内人多,不适合教育女儿,不是我怕丟面子,而是怕孩子冷静不下来。
出门后找到一僻静所在,把她抱入怀里,亲了亲她额头:“宝宝是想吃鸡蛋么?”
“嗯!我要吃鸡蛋!我要吃鸡蛋!~~”女儿哭着。孩子的目标。
“哦,爸爸知道了,蛮蛮想吃鸡蛋,妈妈不让吃,所以蛮蛮不高兴!”孩子的情绪。
女儿情绪有所缓解,“妈妈为什么不让吃?”
“妈妈说吃了会坏肚子,吃了不会坏肚子,不会坏肚子的。”女儿认为的后果。
“嗯,妈妈会骗宝宝么?”我问她。
“会~~~~~”女儿之前有过被骗的经历。
“妈妈没有骗宝宝,你看你手,是不是脏了,那个鸡蛋很脏,吃了有可能会坏肚子。”情绪缓解下来,正确的认知才能能接受。
女儿不说话。
“爸爸知道宝宝想吃鸡蛋,要不我们明天早上,如果宝宝还想吃的话,爸爸带你去买,好不好。”
女儿还是没说话,看起来还是想要那个鸡蛋。
“那个鸡蛋可以玩,但是不能吃。一会我们去拿来玩,好不好?”
“嗯,”女儿终于点了点头。
我抱她回屋,然后把鸡蛋给了她。她拿着鸡蛋和她小外公开始玩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做什么我知道,并且他处于激烈的情绪中,我舍弃了第一问。接着是情绪,她还小,情绪表现很明显,那么我就和他共情,理解了她的不开心,说出了她不开心的原因,她的情绪得到缓解。她的目标也很明确,想吃掉鸡蛋,途径和决定已经执行。后果她也知道,不相信妈妈说的后果,而有自己认为的后果,我帮助她一起从新分析后果,她动摇了她原本的决定。我提出了我的帮助,第二天带她去买鸡蛋吃,以促使她态度改变。结果是她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不再保持吃鸡蛋的想法,而是去玩,能够开心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