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印象

    谈到中国文人,在我们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很多固有的形象——豪放不羁的李太白、沉郁顿挫的杜子美、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超然洒脱的魏晋名士.....然而,在我脑海中一直挥散不去的是那才华横溢的苏东坡。这位殿堂级的文学大师留给了我们太多故事和财富,一时间竟让人感到无从下笔。或者说,用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对他的崇拜之情。     

    说到崇拜的文人,我最佩服苏东坡和辛稼轩。若是要将文人进行分类,按照我的标准我大抵会分为三类。第一类当属苏轼和辛弃疾这类做得了事、写得了文的文学巨匠。做得了事,造福时人;写得了文,泽被后世。正如儒家所讲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后人评论王阳明、曾国藩可配上这九字,我认为苏东坡“立功”虽弱一些,倒也不负这三不朽。李白、杜甫只能屈居第二类,文名甚极,对后世影响很深,但当时做官建树颇为一般。苏东坡一生担任实职时间虽然不长,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民为本,政绩斐然。

    东坡一生的故事太多,写东坡的文章更多。读过苏东坡后,也想厚起脸皮大胆来谈谈东坡印象。最近练字写东坡的诗词较多,颇有所悟,为了不跟别人雷同,我决定从他写的诗词入手来窥见其人生态度。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说我的东坡印象:可观的政绩、难忘的爱情、积极的态度、高贵的友谊。

东坡印象

          可观的政绩: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春风得意时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穷困潦倒时被“乌台诗案”整的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因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苏轼在“乌台诗案”前任职的几年间,虽不在中央,倒也任得是实职。

    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地方官,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在杭州待满三年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后来,便发生我们熟知的“乌台诗案”,在黄州待了好长一段时间。神宗崩,幼帝哲宗立,高太后临朝,重新启用苏轼。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这一年,苏轼52岁,时隔多年再次踏上第二故乡,必定是百感交集,悲喜交加。因为这些年间杭州各任官员的不作为,苏轼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百姓做件好事。于是,他向朝廷申请拨款疏浚运河,保证正常的河运交通,修建水库,加固固定的灌溉设施。在这些都已经保质保量完工的情况下,加大力度整治西湖,他指挥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他又下令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光看名字就令人心驰神往。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苏轼。可以这么说,没有苏东坡,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西湖胜景;没有苏东坡,就没有中国这一闻名世界的名片。

    苏东坡无论任职何地,都为当地民众做好事,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譬如他在徐州任上,遇到黄河决口,洪水直淹徐州城下,苏轼“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奋战七十余日,终于保住了城池。这一切,都体现着他的“执政”能力。所以,苏东坡不是一个只会耍笔杆子的羸弱文人,而是一个能做实事,能为百姓谋幸福的执政者。这是我崇拜苏轼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我常想,要是苏轼一生把流放的时间用于从政,定能给百姓谋更多的福祉。因为他心系百姓,关乎百姓的一言一行;他与民同乐,视百姓为朋友,是当之无愧的“百姓之友”。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民会记住他,历史也会记住他。

欲把西湖比西子

          难忘的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记得这首词是在高中时背过的。这首词当时是放在选修教材,我和高中好友康毅一起比赛看谁先背出来。斯人已逝,这幕场景却历历在目,所以对于这首词,我更有体悟。我时常想象苏轼在写这首词时心情是如何的悲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056年,十九岁的苏轼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就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疑问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佳人相伴,赌书泼茶之景令人艳羡。苏轼性情率真、口无遮拦,满眼没有一个坏人,这一点是王弗最担心的。于是,她经常躲在屏幕之后“窃听”客人与苏轼的谈话,提醒苏轼要对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备。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弗确实有先见之明。可以看出,王弗对苏轼有劝诫,有时达到了可以针砭的地步,可谓是苏轼绝佳的贤内助。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王弗去世十年后的1075年,苏轼再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纳兰性德词云“一生一世一双人”,此句看上去写得很普通,可那份深厚的情感,以及细腻的笔触,却是能够直击我们的心灵。苏轼和王弗的爱情,也许正是这样刻骨铭心。可惜,命运弄人,命运让苏轼得到了最好的,也让他失去得最快,这跟苏轼得官场命运是一样的。 古代妻子离世后,男人只要条件允许,大都会续弦再娶。这一点,王弗在世的时候就替自己的丈夫张罗好了,她把自己的堂妹王闰之介绍给了苏轼。思虑周到,令人感动。今生无法照顾你到老,就安排一个人来好好爱你。 十年后,苏轼做梦梦见王弗,第二天便写下那首至今传诵的《江城子悼亡妻》,表达了对亡妻无限的思念和自己凄凉悲痛的心情。足见王弗在世时,在苏轼心中的位置,心上人,知己,朋友,更是妻子,亲人,以至于在她死后十年还是念念不忘。 

    明月夜,那轮皎洁的明月,是苏轼与王弗爱情的见证。从此,世间又多了一段“举案齐眉”的爱情佳话,让后人明白爱情的珍贵,做一个世间有情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

          积极的态度:此心安处是吾乡

    总的说来,苏轼的后半生不是在流放,就是在流放的路上。可想而知,苏轼的内心是相当凄苦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将苏轼贬谪的生活描绘得过于美好,也许林先生是宁愿相信东坡过得好,而让我们看到一个轻松活泼的苏东坡。在这里,我更愿意相信东坡的内心是极度落寞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应该是最真实的内心独白。苏轼一生极其好客,喜欢热闹——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衔觞赋诗,在被贬黄州后,他给曾经的每一位友人寄去了一份信,但令他失望的是,他没有收到一封回信。我想大家都像避瘟神一样躲着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苏东坡。我无意去责怪这些人,苏轼估计也不会责怪这些人,但他内心到底是失望至极的。本想通过书信往来来消除苦闷、打发时间,没想到却是“兜头一盆冷水”。我未曾想苏轼给朋友的信函中的具体内容,我可惜的是他寄出去的那一张张漂亮的书法。

      不过,这也好,少去了与朋友的嘘寒问暖,苏轼倒真正安静下来了。既来之,则安之,苏轼很快就进行了自我调适。于是,他开始沉浸于山水,寄情于诗文。而后《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应时而生,喷涌而出,给后世留下了极美的文字享受。落寞后的旷达,才是真正的旷达。曾经“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苏轼被命运戏弄几濒临死亡,还能以豪放洒脱的心态面对世人,实属难得。“政途不幸诗文幸”,苏轼以极短的时间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和人生的蜕变。苏轼虽愁却不强制说愁,而把积极向上的一面影响周围,洒向人间,让时人和后人在迷途困顿中能从他身上汲取成长的养分。

    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 诗案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苏轼从具体的政治哀伤中摆脱出来,重新确认和评价人生的意义。这一蜕变是极难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政途受挫后郁郁不得终日,他们天天口里喊着、文里写着“怀才不遇”,又有多少人能像苏轼一般安然自若,依旧过好这一生,并力所能及影响周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对自己功业的评价。与其说苦难成就了苏轼,倒不如说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成就了苏轼。豁达通透的人生态度不仅救赎了苏东坡,更救赎了中国文化。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安处是吾乡,短短几字道尽了柔奴的宁静淡远,睿智豁达。驸马王巩因受苏轼诗文案牵连,被放逐南蛮之地。柔奴虽是歌妓,但却一路相随,陪伴左右尝尽坚辛,历经数载重回京师,只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此七字虽是柔奴所说,又何尝不是东坡的写照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句句尽显苏东坡随意而安的豁达心境。

    人生得意时豁达,失意时更豁达,这便是苏东坡身上的魅力,也是我们要学习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看过了东坡,便觉世上苦难都不是事。凡事豁达一些,人生便通透一些。

此心安处是吾乡

          高贵的友谊:从公已觉十年迟

      《论语》有云:“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真正的君子是不会意见不合而结仇。苏轼就具有这样的君子之格。苏轼一生亨达的命运都被“王安石变法”所毁,按照常理,他应该对王安石恨之入骨,至少应该是心有余怨。但苏轼没有,如此胸襟,我看完之后顿觉汗颜,这也让我再次领略到了“饱读诗书”的魅力。苏轼和王安石这一段高贵的友谊,刷新了我的认知,更让我对苏轼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和理解。

    1084年,苏轼奔赴筠州看望弟弟苏辙,然后折回北上经金陵时,在王安石晚年乡居的地方会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当时王安石不仅亲自骑驴到码头迎接苏轼,而且俩人还在一起住了一段时间。是政敌却又是诗友的两位文坛巨匠这次相会甚为欢洽,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王安石亦已被排挤出朝,赋闲在家。在苏东坡眼里,眼前的这位长辈是一代宰相文坛泰斗,而在王安石眼里,这个反对过自己的中年人是旷世奇才。两人一起游了南京钟山,苏东坡写了一首纪游诗,王安石看了就说,我一生写诗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句子。临别,两人还相约买地,毗邻而居,苏东坡又写诗了: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苏轼这首诗的意思跃然纸上——早十年追随王安石就好了!这次金陵之会,苏轼与王安石促膝长谈,唱和诗文,谈佛论道,艺术弥合了横亘在二人之间的政见鸿沟,从前的种种是非恩怨,都成了过眼烟云。这是一次堪称伟大的会面,当世两大才子一笑泯恩仇,两大君子千年扬美名!

      苏轼与王安石,是政敌亦是挚友,有政见之争不假,但这并没影响到他们的私人关系,苏轼尊敬王安石的德高望重,王安石则欣赏苏轼的才高八斗,他们是千年难得一遇的伯牙子期。此两子能放下胸襟,欣赏对方,真乃真君子!比之于己,生活中的小嫌隙又岂能打破一段友谊。东坡放旷,才成为了真名士。我们后辈真应该好好学习先贤的交友之道,多读读苏东坡,自然会通达许多。

从公已觉十年迟

      苏东坡像一座宝藏,越挖越有。东坡先生为官为学作字作画,皆是一流,他还在美食、医药、建筑等方面颇有见解。苏东坡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文人,这是我崇拜他的重要原因——一个全能而不失幽默的大师,古之罕见,这也是苏东坡为什么能成为大众的“文化情人”的根本原因。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我们所写的更多可能是我们心中的“苏东坡”,也许东坡本不是如此,只是写得人多了,“苏东坡”就越来越丰富了。在某种意义上,“苏东坡”已经远远超过了苏东坡本人,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而我们只要寻找到能促进自我成长的“东坡印象”,便足矣。

                      2月28日希平于工作室

参考文献


赤壁赋


后赤壁赋


赤壁怀古


《苏东坡》剧照


东坡印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122评论 6 50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070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491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636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76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41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292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11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55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46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65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684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295评论 3 32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89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12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26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14评论 2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