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语:
《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汉书·王吉传》:“光禄勋 匡衡 亦举 骏 有专对材。” 颜师古 注:“谓见问即对,无所疑也。”
《后汉书·马援传》:“ 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
《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若使法可专任,则 唐 虞 可不须 稷 契 之佐, 殷 周 无贵 伊 吕 之辅矣。”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扁 聪辩明断,专综机密之任。”
《隋书·来护儿传》:“吾在閫外,事合专决,岂容千里禀听成规!”
唐 元稹 《翰林学士承旨记》:“大凡大誥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他人无得而参。”
宋 苏轼 《转对条上三事状》:“而政出帷箔,决之庙堂大臣,尤宜开兼听广览之路,而避专断壅塞之嫌。”
《明史·何福传》:“帝以 福 有才略,宠任逾诸将, 福 亦善引嫌,有事未尝专决。”
《明史·刘定之传》:“今宜择内藴忠悃,外工专对,若 陆贾 、 富弼 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