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标题后,总觉得自己似乎太嚣张了些。似乎也已经窥见了一些读者暗自吐槽,凭什么一个人可以便可以当作是世人?
答案总是很简单。
因为现实中的我们总是相似的啊。
我这里说的相似当然不是社会底层的贫民少年与中产以上的精致少年的三观会如何惊人一致,以致于发生一段什么可歌可泣的罗曼史;也不是象牙塔中浮沉的学生与走上职场意气风发的都市精英的紧密联系;更不会是天南地北,隔着大半个地球共同筑起的相爱相亲的桥梁。
只是因为我们都是人,一出生便被抛进这个时代,不论是什么阶层,不管愿不愿意,总得与这个社会有一些碰撞的“人”。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其中一段这样说了世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书中其他地方相似,沉浸着一种冷冽的旁观者的沉静。
“世人——我似乎也开始隐隐约约明白它究竟是怎么回事了。所谓世人便是人与人之争,而且是随时随地之争,人只需在其事其地的争斗中胜出即可。人绝不可能服从他人,即使身为奴隶,依然会以奴隶的方式进行卑屈的反噬。”
叶藏本就是一个敏感孤独的人,他的生活放佛就不是他的本意,他始终像一个站在旁边紧密观察其吃饭、睡觉、休息、工作等活动的额外的人。一个幽灵,一个劈开了自己的身体钻出来的灵魂。因为察觉到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同事、朋友面前始终带着虚假的面具,甚至亲人之间也并不能至诚以待。少年时装作滑稽状态被同学看穿了,对觉得真实的自己被活生活地暴露在他人眼前感到震惊与恐惧。
我们当中大多都是普通人,有多少人真做到“表里如一”?那些曾经被年少时候的教育嗤之以鼻的“虚假”是不被接受的价值观之一什么时候又被自己捡起来了呢?最要命的是自己还要笑吟吟地将其捧起,精心粉刷让其成为自己的面纱。
“是面纱而非面具。”虚伪的总是面具,而面纱只是显得朦胧。现代社会嘛,哪有那么多真实在外人眼中呈现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最让人产生联想,也总会觉得有诗意。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面纱就是最真实的状态,这时候看见一个人没有带任何面纱遮掩,就会觉得那个人仿佛是在大街上裸奔一样。
其实哪有那么多的矛盾,面纱或许正是世人所需要的,也是我所需要的。外出时按照现在流行的时尚打扮成一个“精致的女孩”,面对陌生人时笑颜软语有礼貌,绝不会轻易起争执;与朋友相见时可以插科打诨也可以落落大方;独处自己的小天地时就各种放飞自我,除了不破坏社会法律风俗,不乱纲常其他事情大概都可以做个遍。既可以旅行把歌唱,也可以独自酒吧买醉哭的肝肠寸断;可以是自身斜杠青年但仍然选择蜗居10平米见方的小屋啃着外卖在破电脑上用鼠标指点江山意气风发。
人就是想似的,世人如是。多面性世人皆有,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很多可能。你羡慕我的红橙黄绿青蓝紫,我眼馋你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冷暖,只有自知。生活中的甜大概可以分享,犹如你的咖啡加入了另一勺糖,甜丝丝的感觉可以瞬间传染;而生活中的苦痛大概率并不能感同身受,你的眼睛看不见了从此陷入黑暗,我说我可以理解,我为你悲伤这就有些扯淡。真正的苦痛只能自己去品尝,苦涩缠绕在舌齿之间,苦的胆汁在翻滚,肚子在胀痛,头脑要炸裂。这些远非常人可以说一声,我懂。嗯,这时候的“我懂”就很虚假。
但我们需要这种“虚假”啊。
正因为生活已经如此痛苦,为什么要拆穿呢。这些甚至不是善意的谎言,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必有的面纱。
学校里,我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好学生;工作中,我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好员工;回到家卸下一身装备自己或许就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与友人同行,自己可以天南海北地吐槽吹牛,也可以成为最好的一个倾听者。
这里突然想起了今天发生的一件小事。自己俨然不是热爱社交的人,在异国他乡收到一则party的通知,犹豫很久也未能说服自己去参加。可能那一个夜晚会因为自己此时的选择会有了2个可能:一边是party上的果汁、烧酒与狂欢;一边是月色朦胧独自码字或者饶有兴致沿着整齐的市町散步也未可。犹豫再三,最终打下了“不确定自己是否有时间参加”而发出,按下发送键后赶紧把手机丢到一边,脸上发烫,心跳砰砰。是的,这样一个“谎言”让自己尝试寻觅可以立刻隐形的场所,赶快从这虚假的尴尬中逃离吧。
或许,我并不是唯一一个会这么做,有这种想法与感受的人呢?
或许,自己总有自己不想承认却终有一天不得不去给一个大大的拥抱的孤独。
或许,叶藏的孤独因为他太透彻,偏要把人的本质挖得清清楚楚。太宰治的自戕很遗憾,却冥冥中潜藏着必然。《人间失格》故事的最后,不知道叶藏这个在世间如此孤独飘零的灵魂是否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而值得庆幸的是,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是普罗大众,在生活的长河中浮沉,在前行的列车中走走停停,或许也会有跌撞。我们并不在文学中存在着,生活的真实与残酷让我们早已习得自己的保护伞,那可以是你的面纱,也可以是你的面具。这些“虚假”永不会落幕。
咀嚼太宰治的文字,或许太真实是一种罪过?
现在的我无解。总之,希望自己的保护色也有向日葵般灿烂的颜色吧~
PS:这是本好书,推荐给大家~人间失格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