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于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共7部。
该系列小说被翻译成73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售量超过4.5亿本(截至2015年),名列世界上最畅销小说系列。
然而,这部小说是在一家咖啡馆诞生的,它的名字叫“大象屋”(The Elephant House),坐落于英国的爱丁堡市(Edinburgh)。
当时,J·K·罗琳是一个离异的女人,带着一个幼儿,靠着政府的救济金生活。
她的廉租房既无暖气、亦无空调,推着婴儿车里的孩子到咖啡馆来寻找一个暖和舒适的地方。
进了大象屋,她总是找一个角落坐下,若有所思。
或许当时并没有人知道这部名列世界最畅销小说系列的《哈利·波特》已经在她的脑海里天马行空。
每当侍者走过来,问她需要点什么,她便点了一杯最便宜的咖啡。
当然也有窘迫得什么都不点的时候,这时,她会有点不安地看着侍者。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侍者也从来没有表现出鄙夷的眼神,而是优雅地退去。
此时此刻,身体温暖的她更能感受到的应该是内心的温暖吧?
于是,“大象屋”成了她写书和照顾孩子的第二个家。
大象屋咖啡馆成为了《哈利·波特》的诞生地,也成为了世界各地哈迷的朝圣之地。
其实,在欧洲。
咖啡馆与文艺总有着千丝万缕、血脉相连的关系,而《哈利·波特》正是这种关系强有力的证明和产物。
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大师们选择某个咖啡馆聚集。久而久之,接待他们的咖啡馆便风靡一时。
有的成为文学咖啡馆,有的则成了艺术咖啡馆。前者是作家和学者的领地,后者是画家和音乐家的园地。
他们在这里伏案创作、讨论甚至辩论,碰撞出美丽的火花流传成经典。
岁月的长河却始终悄无声息地走着,尽管在今天一些著名的文艺咖啡馆依然健在。
可当年的大师们离开了,仿佛也带走了文艺咖啡馆的灵魂,使这一切都无可复制。
幸运的是,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总有人愿意为了艺术燃烧自己。
现在,“大象屋”依然故我地运作着,只是临街的橱窗里加了一块牌子:《哈利·波特》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