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埋藏在心中38年的事了,80年代的冬天显得格外的寒冷,冬天万物已经枯萎,但是四川凉山的山脉是有着多年生长的松针灌木,因此这里有着四季常青的魅力风景,可是刚刚改革开放,分田到户的年代,农村是平穷且落后的,依稀记得那时的房屋基本上都是茅草屋,整个村庄,放眼望去,全是一片干枯的草垛。尤其是在冬日里显得分外苍凉。
每当夜幕低垂时,一家人围在火炉旁,就着一盏煤油灯,大的姐姐就开始揦鞋底,母亲背上还背着最小的孩子,一边摇晃着哄着,一边拿起针线开始缝补衣裳,有几个补丁的算是挺好的了,有的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没有电灯,没有电视,只有一个煤油灯。
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买煤油是一个大的开支,所以都得节约着用,有时候家里的煤油用完了,就得忍受着好几个夜黑漆漆的,暗无天日的,连睡觉都得摸索着爬上床去,那时候心中萌生出一万种的幻想,假如世界上有一盏在夜里可以亮起来,亮如白昼的灯挂在空中该有多好,那样就再也不要在每个夜里忍受黑暗了。
那种年代 别说送孩子上学了,大点就得在家帮忙干活,干不了活的,就带小的弟弟妹妹,能干啥就必须得干点啥,为了生活,然而苦了一年也不一定能够解决一家人的温饱。
那年老大18岁,该是嫁人的年龄了,陆陆续续的老大,老二,老二,老三,几年的光景,也全部嫁了出去,日子开始慢慢的好了起来,基本上可以解决了温饱,地里的庄家也一年比一年收成好了一些。
到了90初,农村的面貌有了些起色,逐渐的草房改成了瓦房,村里也拉起了电线,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灯火通明,那种情景似乎只是在梦里见过,那是萦绕在每一个人心中渴望了太久太久的光明,然而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刻,那种无法言喻的激动,兴奋,让一家家,一个个朴实的村民不由自主的欢呼雀跃。
有了电灯,听去过城里的大人们说还有一种叫作;收音机的东西,可以放出歌来,可好听了,什么缝纫机啊!电视机啊!手表啊,啥的,还有人在电视机里面可以讲话,这简直就是神奇不已,听出过门的大人们吹得出神入化,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物件儿啊?
不由渴望着,有一天当我长大了,我也走出这个大山去,不管翻山越岭,不管跋山涉水,去看看,城里到底长什么样?
因为是山区,所以落后,凡事都总是比平原地区发展得慢了几个节拍,所谓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那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语言不通。发展自然慢节奏,直到90年代中期,村里有人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是多么奢侈的奢侈品啊!从未走出过大山的村民,好奇得不了,每每夜晚来临的时候,村民全部聚集在那户人家去,观看电视,哪怕只是广告,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不放过每一分钟,索性大家也会粉粉动起手帮着主人家剥玉米棒子啥的,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