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四百四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语音整理
本章孔老师说了两段话,评价了两种人,充分肯定了前者那些积极的入世者,而对后者那些隐居者,似乎颇有微词。
本章在理解上难度并不大,我们可以给他直接进行翻译,就是孔老师说,看见别人有善言善行,就要向他学习,就好像追一个什么东西,唯恐追不上。看见别人有不好的言行,就好像把手伸进开水里一样,就迅速躲开。这样的人我见过,这样的话我也听过。
类似的表述在《大学》里也出现过,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是见到善言善行,就像看见美女一样,就想去追求;看见恶言恶行就像闻到恶臭,就捂着鼻子躲开。
孔老师说他不不仅听到这样的话,也见到过样的人。这样的人大概就是他平时所说的君子,也就是那些积极的入世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推行仁的学说,践行仁的道理,来建立一个仁的社会。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孔老师在说他自己,也可能是他的众多的学生,颜回、子贡、曾参等,应该都符合这样的一个评价。
至于“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应该评价的是当时所谓的隐士。从文本上来看,孔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似乎也并不积极,认为他们隐居起来逃避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既不可能“求其志”,当然也不可能“达其道”。面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状况,儒家积极投身社会活动来改变这个世界。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人逃避社会现实,作为旁观者而存在。虽然孔老师说过“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这样的话,似乎对隐士的隐居行为表示理解,但是仅仅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并不是赞成。对于这部分人,孔老师说,“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就是说,我只是听到有这种说法,但是没见到过有做到的人。
我们回顾一下,凡是孔老师说他未见的,大概就是对其不满的。比如,孔老师说“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未见蹈仁而死者”、“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等,因为他从未明确反对其它学说和其它人的行为,只是用“未见”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事实上,孔老师离开鲁国以后,为推行儒家的学说,四处奔走呼号,其中艰难险阻接二连三。曾经有过断粮的困顿,也有过被围攻的危险。他对于自己社会理想不能实现这种思想准备还是有的,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这种行为相比于晨门、荷蓧杖人、摆渡人这些隐者来说,他毕竟付出过自己的热情和努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冷眼旁观者。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虽然只是子路的话,应该也代表了整个孔门的观点。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韧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