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人医疗关系是未来 想明白这点 才能往下发展(1)

        互联网轻问诊的形式是当下的热门,众多市级公立医院官网基本都普及了轻问诊这项服务。医生使用起来的熟练程度就更不用说,轻问诊,只咨询不诊断,这是行业的规则,毕竟人都没见面,病人表达病情的方式各不相同,诊断起来也会与实际产生比较大的差异。

        今天想的问题,恰好与轻问诊相反,是很多医生想做但又犹豫的事情,就是:半熟人医疗关系。

        “半熟人”顾名思义就是大家比较了解,但还没到随便坐下来吃饭的那种熟人。常在门诊、有一定年资的医生就有许多老病号、老病友,这类也可以称为半熟人。但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做门诊可不是件随便的事情,往往板凳没有做热,就被轮换或者安排到病房等干别的事情去了,所以想建立自己的半熟人圈子,是不容易的。

        医生与病人建立半熟人关系,还得考虑医院和科室的看法,许多医生想到这一关,就停止脚步了。而且还有一个时间问题,比如加班、论文、家庭无不是需要时间的。

        但建立自己的半熟人圈子,又是每一位医生的心生向往,无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医生,有自己的一个粉丝群体,不仅能给自己多一份收入,是对自己多年研习的肯定,更多是一种应对外来诸多不确定性的一份安全感。

        年轻医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实是有许多限制因素,发展半熟人圈子普遍的问题还是在没有方法上。我总结的医生个人社群的“十大公式”,其中的混群公式,就非常适合应用到这里面,帮大家打开思路。

        之前总结过,通过学科、痛点、服务打开局面。我们这有一个儿科领域的案例,背景要先说一下:

        “2017年,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医生总数仅有10万人,但我国0-14岁的儿童约有2.6亿。10万儿科医生要服务2.6亿儿童,一个医生要服务2600名。平均每8小时,一个医生要接诊60——80位患儿,甚至更多。所以深夜里的儿科,人比春运火车站还多。有人埋怨,医生只用3、5分钟就接诊一个患儿。”

        “但这样的速度,还有大批患儿光排队就要等上4小时。年轻的医学生宁愿去内科、妇科,也不想来儿科。后果是,15年里,我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人。每年有80万医科生毕业,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人,而成为儿科医生的仅300多人。一边是新增医生人数锐减,科室连人都招不满;一边则是儿科医生逐渐离开这个行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儿科领域做起社群,是很受欢迎的。

        这当中,有三个关键词:信任、能见、利润。

1、信任,是医生的基本属性,要建立起深度的信任,需要后续频繁互动来实现。

2、能见,我们医生建的群,往往能与医生聊上几句的机会是不多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建群初期,医生长时间在线,回答用户的问题很热心,回答越多问题越多,最后医生疲惫不堪,逐渐淡出群聊。

3、利润,医生建群帮助用户产生的利润,是一种阳光的收入。一种是通过药品差价产生的利润;一种是通过治疗方案产生的利润,我比较倾向于通过这类方案来发展运营社群,方案没有太多可比性,不仅能比较全面的考虑治疗流程,还可以避免比价不必要的尴尬。

       基于这三个关键词,可以好好结合可以画一下自己的混群方案框架。

       明天我再就 “能见”这个关键词,总结群聊的节奏。

       如果看到这里,你就在评论区,打1,我会很开心的。如果内容有什么错误和纰漏,欢迎读者指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