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你可听过……它就出自于张爱玲。我对这话不由自主的着迷,所以暗自在心里念了很多很多遍。念着念着我才发现,原来这种境界不是随便谁都可以轻易拥有的,比如说,我……我很好奇,她是怎样的一个姑娘,爱的如此通透深刻但似乎又有种说不出的卑微在其中,我想,她应该是至情至性的吧,她应该是伤春悲秋的吧……于是我翻开了《张爱玲传》。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她可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名门贵女,她的祖母竟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亲闺女,原谅我用了竟字,因为确实有些出乎意料。套用现在的称呼,她应该管李鸿章叫……太姥爷。但很可惜,如此光耀显赫的门楣并没有给张爱玲带来多少荣光和庇护,因为在她父亲那一辈时,家族衰败的迹象就已经很明显了,正所谓光阴不负。也许大环境的变化对少年时的张爱玲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但父母的离异却直接影响了张爱玲以后的生活和性情。母亲的超前开放和父亲的过时保守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导致他们婚姻解体最重要的原因。最后母亲选择出国远走,而她只能跟随父亲度日,后来又多了一个后母……
张爱玲的才华在她七岁那年就已经崭露头角,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就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这就是与生俱来的才气,也是早已注定的传奇吧。很遗憾的说,我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只是书中介绍时看见了她的代表作《十八春》里两个有些熟悉的人名,一个叫顾曼桢,一个叫顾曼璐。这让我想起很早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半生缘,是林心如和蒋勤勤主演的。原来《半生缘》的原名就是《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于是我重温了这部电视剧,那样残忍的跌宕起伏的剧情,让我对她又多了几分好奇,同时我也许愿要看完她的所有小说。
读完这本传记,有三男一女让我记忆深刻,我相信对张爱玲来说他们也是抹不掉的记忆。先说一女,她是她在香港上大学时的同学炎樱,也是她一生的挚友。张爱玲性格寡淡不爱说话,而炎樱却活泼开朗言语风趣幽默,没想到这么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竟然成了推心置腹的闺中蜜友。有次炎樱在树下认真的告诉张爱玲“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魂魄,回来寻找她自己”,这话使张爱玲感动的落泪。说实话,这话也拨动了我的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期盼世上能有一个完全复刻的自己,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灵魂,她会爱我所爱厌我所厌,她不用理解我更不用宽容我,因为,她就是我。不必解释也不必倾诉就能懂得我的好恶与悲喜,我知道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许根本不存在吧,但我仍然期待。其实,她也可以是他,性别对我来说不重要,只要有这么个人就好。有时我也会想,如果真遇见了这个人,还是个异性,我会不会爱上……不会的吧,一定不会的,因为我并不是很喜欢自己,而且我也不觉得完全相同的人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还是现在这样好,室友是个和我完全不同的人,他内敛低调温厚也没有棱角,他不是我,但他懂我也会包容我的恶劣。我想,我渴望的应该只是一个像自己的知己……而已。
再来说说那三男,这明白人一听就是情史啊。是的,就是这三个男人串联了张爱玲这一生的感情线路。首当其冲第一位,胡兰成。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你听听,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痴情姑娘不假,书中还有一标题 “与君倾城恋,痴嗔半生缘”就说的是她对胡兰成的感情,好个痴嗔二字,真真没有比这形容更恰当的了。胡兰成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只表达我的感受。他是个十足的政治投机分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是亲日派,后来自然投成到了汪伪政权麾下。他应该是很有才华的,非常有,否则张爱玲不会对他青睐有加。她曾经在她的小说中有过这样的表达“男人对女人的怜悯也许是近于爱,但一个女人绝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她也曾对好友苏青表示过“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可想而知,她一定以及肯定是崇拜胡兰成的。再说年龄上的优势,胡兰成比张爱玲大了15岁,这在别人身上也许算不上什么优势,没准还是扣分项,但对张爱玲来说确实是加分的。这就回到了前面所说的张爱玲的成长环境,年幼父母离异,母亲远走他乡,父亲和后母带她长大。在别人看来对于父爱这项她好像并不缺失,但实际不是的,父亲是个过分的保守派,而张爱玲却洋气的不行,她也渴望在国外能闯出一番天地。但父亲对于出国这件事实则十分忌讳,更是不能接受女儿有这样的打算,于是他把张爱玲禁锢了半年之久,张爱玲也因此生了一场重病,所以,在父亲身上张爱玲并没有得到过多的认可和关爱。在张爱玲心里,她渴望的是一个成熟稳重知她懂她的大男人,而且要有让自己折服的魅力与才华,至于政治她一点也不关心更是不懂,恰巧,这些条件胡兰成都满足。而我对胡兰成这个人总是有些想法的,总觉得他是那种身从百花过不粘一滴泥的情场老手,也许是因为他和张爱玲交往的时候已经成婚,也许是因为他让张爱玲过于着迷了。可想而知,一个有谈吐有阅历有见识还有丰富感情经历的成熟男人对于像张爱玲这种涉世未深又缺乏安全感的小女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张爱玲就这么义无反顾的陷进了爱情的坟墓,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她只管和这个男人有没有爱,不管他有没有家。后来,胡兰成的太太知道了他与张爱玲的情事,大闹了一场,最后还是以离婚收场了。
在生活洪流的推动下,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了,那是1944年。而张爱玲万万没想到,三年后也就是1947年,他们的爱情终究还是抵不过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变迁,在那样一个年代,政局动荡的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随着汪伪政权倒台,胡兰成也被扣上了文化汉奸的帽子,他四处逃窜没有了安身立命之处。但就算是这样,他的身边也没少过各种莺莺燕燕,而留在上海的张爱玲却时刻为他忧心,还把赚来的稿费寄去接济他。分开的时间久了,张爱玲便坐不住了,冒着汉奸家属被抓的风险去找他,没想到她竟发现,原来他不曾孤单过。张爱玲也试图原谅、坚持、给他机会,逼他做出选择,但是一次又一次,他左右徘徊,锅碗瓢勺的都想占着,这让张爱玲失望至极也痛彻心扉。在绝望过后,她终于清醒了,他们是真的回不去了,不如放手给彼此还留些美好的回忆。于是就有了那封诀别的信和一大笔寄给胡兰成的钱,当然还有那句有境界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无论结局如何,两颗心确实真实的靠近过,相知、相恋,甚至缘尽分手张爱玲都不曾说过一句狠话来伤害这段感情,大抵就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吧。我想,她不是不痛,而是不想否认过往的感情和曾经的快乐。
不知不觉的,对第一个男人居然描述了这么多,也许他对张爱玲来说太重要了吧。放心,第二个男人绝不会写这么长,因为,他们的感情就像烟花一样,嗖。
那正时张爱玲的低谷期,无论事业还是感情,她是个清冷又才情过人的女人,但即便是这样的人,也是需要面包裹腹的,没有作品发表,她就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钱,此刻,她迫切的需要钱。而此时桑弧的出现就如黑暗中的一抹星光,让她看到了希望。桑弧和她共同的朋友介绍两人相识,因为桑弧想请她写剧本,已然困顿的她却拒绝了,不是高傲,因为确实从来没有写过。桑弧却选择无条件的信任她,并且告诉她,没关系的,可以等,他坚信她的才华。人与人的相遇就是需要那么点默契,需要那么点理解,为了这份理解,张爱玲最终写出了剧本《不了情》,并且票房大卖。都说爱情始于颜值,终于才情,而他对张爱玲的爱却是始于才情。那桑弧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性格温和并且终于家庭的男人,但我总觉得他骨子里还有一种“怯”。他和胡兰成的凌厉机敏投机倒把不一样,他是很务实求安稳的。但也正因为这种务实,就注定了他挣脱不了原生家庭的束缚,更不能全然不顾张爱玲汉奸家属的身份,他是不会为了她仗剑走天涯的。经历过婚姻的张爱玲越发的敏锐了,她深知桑弧对她的爱,但她也明白桑弧是不会为她放弃现有一切的,所以张爱玲的选择是,离开。我很欣赏她的果决,确实,如果不是对的人,还不如相忘于江湖,爱而不得是种痛,那长痛不如短痛。
现在要说那第三个男人了,他叫赖雅也是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1955年,心力交瘁的张爱玲逃离了让她伤心的地方,前往了美国。因缘巧合中,她结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先生。赖雅是德裔美国人,他和张爱玲一样,从小就被视为神童,因为早早在文学上显露出耀眼的天赋,便一直以自由撰稿为生。他知识丰富,谈吐幽默,个性浪漫而豪放,是那种赚了钱就会马上花光的人。他离婚之后,身边的女友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不过,赖雅的生活重心倒并不是女人,他只是愿意享受自由的生活而已。也许是两个孤寂的灵魂相遇,也许是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总之他们在一起了。1956年,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他们在纽约市政府登记结婚。在外人看来,赖雅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年轻时的赖雅也曾是英俊倜傥,但自古英雄白头美人迟暮最是人间伤心处。而张爱玲还是风华正茂,风采依旧。有人为她心疼,说赖雅辜负了她的花样年华,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与君语,细水长流;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她不悔;都是自己的选择,又与他人何干。在美国的生活其实他们过的并不顺遂,赖雅垂垂老矣重病缠身,张爱玲事业受阻也没在美国市场打开局面,疾病和困顿交加,确实是有些辛苦。
1961年,张爱玲决定要去台湾谋求出路,她只能暂时把丈夫托付给他的女儿照顾,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步她走对了。回到台湾的她又成了主角,被人簇拥,仿佛回到了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她本是传奇的孤傲女子,却多年在陌生的美国颠沛流离无人问津,如今的重新翻红让人恍惚的不敢相信,这也许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吧,跌宕起伏温故知新。但此时,在美国的赖雅却有些等不及了,多封信件的催促让大洋彼岸的张爱玲坐立不安忧心忡忡,她心系丈夫也放不下台湾刚有起色的事业,于是一封封回给赖雅的信不断的传回美国,让他再等等。直到1962年3月,张爱玲终于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这一次她再也没有回头,从此以后的三十多年她再也没登上这片土地。回到美国的张爱玲第一时间奔向了赖雅,一直照顾着他守在他身边,再也不曾离开。直至1967年赖雅去世,享年76岁。
人生就是一场戏,只是老天爷安排的剧本我们不知道罢了。张爱玲这一生大起大落,风光过也萧条过,爱过也伤过。她与胡兰成的刻骨铭心纠葛牵扯,与桑弧的爱而不得相忘江湖,与赖雅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哪一出都是十足的好戏,更何况她此生还得一知己。尽管她晚年有些凄凉,一直孤身独居在异国他乡,直至1995年被邻居发现她死在洛杉矶西木区的公寓里……那年她75岁。但是人生迟暮,大隐隐于市,这繁华中的苍凉也只属于她,张爱玲,这个传奇一生的女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