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423

2025-9-12 四百二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语音整理

在本章,孔子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执政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治国理政的几个原则。虽然文字相对来说比较长,但是理解上并没有什么难度。我们直接翻译成:孔老师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但是由于没有仁德,却不能保持,这样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也能够守护它,但是不能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民众就不敬畏他。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能够保持它,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是不能按照礼仪来动员,也不是尽善尽美。

显然孔老师的这段话不是对普通的读书人来说的,而是对那些“有国有家者”来说的。有国者,就是指国君;有家者,则是指卿大夫。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够有机会,有可能去治国,或者说治理自己的采邑。这里的“及之”、“守之”、“得之”、“失之”的“之”,小的指卿大夫的采邑,也就是家;大的就是指国家,一个诸侯这么大的范围。“莅之”“动之”,这两个“之”则指的是平民。就是一个为官者要治国理政,治理平民。

这里的“动”是指动员。一个国家要进行大型的工程,比如修长城、修陵墓、修运河等,这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要动员百姓。那如何动员百姓呢?要依礼而行。具体的要求和做法很多也很细,但是有些原则是确定的,比如不能耽误农时,还要尽量少收税。

总之,孔老师这一章的主题就是论述一个君子如何才能够得到国,或者是得到家。同时得到国和家以后又如何治国理政?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实际上孔老师就把这些能够治国理政的君子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就是比较初级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其结果就是“虽得之,必失之。”第二等级就上升了一步:“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就是说,有智慧得到了,又有仁德能够守住,但是态度不够庄重,那么人们依然不会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尊敬他。第三个等级,就是“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第四个等级就是既有“知”,又做到了“仁”,行事还做到了“庄”,同时还做到了“礼”,就是要落实“以礼治国”。

除了本章孔老师所做的论述以外,颜回专门提到了孔老师的一贯作为,就是“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老师也特别提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只有礼制齐备,才算是至善。也就是说,修身靠自己,而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得靠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