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出去玩。
孩子看到几个小朋友正在玩游戏,他也想加入其中。
但是他们玩得正开心,拒绝新人加入。
孩子失望地站在一旁,又伤心,又无助,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家长同样尴尬地站在一旁,完全帮不上忙。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加入他想进入的小圈子呢?
在《情商》一书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女孩叫芭芭拉,她看到几个小孩在玩积木游戏,很想加入。
她朝这几个小孩走过去,站在她们边上,看了一分钟,然后伸手去拿了一块积木。
一个女孩就抬起头来,对她说:你不能玩!
芭芭拉紧握着积木,大声说:我可以玩!
这个女孩就站起来,用力抢走了她手中的积木,而且对另外几个孩子说,我们今天讨厌她,我们不带她玩,于是这几个孩子都拒绝和芭芭拉玩。
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孩子对他人的排挤总是非常直接,非常残忍的。
这时候怎么办呢?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小男孩的例子。
罗杰和芭芭拉遇到的情况有点相似,他看到几个小男孩在玩开飞机游戏。
可是这几个孩子看样子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各自在游戏中也有了明确的角色和分工,他们大概会拒绝新人加入。
罗杰并没有像芭芭拉那样立刻加入,而是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看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基本了解了这个游戏的规则,也了解了这几个男孩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
然后他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模仿有一个男孩的动作。
当这个男孩认可他的时候,他就上前和这个男孩搭话。
罗杰问他,自己是不是可以一起行动?
然后这个男孩就回问罗杰,你是想开直升飞机还是想坐轿车?
罗杰也没有立刻作出选择,而是问他,你坐的是直升飞机还是轿车?
男孩说,我开的是直升机。
于是,罗杰也开上了“直升机”。
然后,他就完全融入了这个游戏,加入了他们的组织。
当孩子想要加入一个小团体的时候,切忌非常迅速的,冒然加入进去,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这种做法非常容易被这个小团体所排斥。因为,这个团体可能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规则,他们会排斥不了解任何情况就去改变他们规则的人。
如果真的想加入,最好先观察一段时间,发现他们的规则,且示意大家,自己愿意遵守这个规则。这样,才有可能比较顺利的加入这个小团体。
加入孩子的小团体,这看起来是件小事,不加入也不会有什么大碍。
但这种场景和成人遇到的场景其实十分相似。
这种场景很像一个缩小版的成人party的聚会。
在这种聚会上,有的时候,参加聚会的大多数的人都是熟悉的,只有几个陌生人。
这几个陌生人会显得落落寡欢,郁郁寡合,仿佛很难融入这个圈子。
往往这些新来的“陌生人”,是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人。
他们需要突破自己的圈子,加入地位、学识、思维的广度都高于自己的圈子,这样才能结识更多能给他们提供帮助,提供更广阔空间的人。
年轻人这种融入圈子的能力,将影响他们今后一生道路。
人的思维方式,社交能力,都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这些能力的建立都是有迹可循的。很多人在三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些融入圈层的智慧,那么他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就容易走的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