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最近,在学习商业思维方面的相关知识。包括「得到」上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还有一些零散的读物。
这几天,又把刘润的书籍《5分钟商学院商业篇》拿来翻阅。有个明显的感受,就是此前看过的一些知识,如果没有做好收集和整理的话,那些知识依然是躺在书本里面,不是自己的,也不可能在实践中做到运用自如了。
这又让我想到自己正在学习并运用的一门课程《外挂大脑训练营》,按照GTD原则,对于信息流和任务流,按收集、处理、组织、回顾、行动的步骤,来组织并执行。
这样一结合对照,发现自己的状况,改变不大。依然是看的不少,但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做得不好,在实践中带入新知的思考更是不够。
因此,我再次明确告诉自己,以文字的方式来做处理、组织、回顾,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就从今天这一篇文字开始。
我决定从一个概念——「心理账户」开始,来整理自己的经济学的认知,整理自己的商业思维。
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为什么从「心理账户」开始?
因为一切关于商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观察人的商业活动,从消费入手,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现实生活中,每一次消费行为,都有它背后的商业思维和逻辑。
「心理账户」告诉我们,同样的钱,比如200元,看似价值是一样的,但是,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人们并不是以同等的态度来对待同样的金钱。
比如,一盒价值200元的巧克力,你把它放在生活必需开支这个账户中,不一定就立即舍得买。但是,你如果是把这200元放在情感维护这个账户中,你买来送给女朋友的话,你或许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
不同的心理账户,会影响到每个人的消费行为的决定。
反过来,要促成交易,使得消费者愿意买单,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心理账户」的不同影响。
那么,就要想办法改变顾客对商品的认知,让他从不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转移到愿意为此花钱的那个心理账户上。这时候,你就会发觉,你曾经以为很吝啬的客户变得大方了。其实,他并不是真多吝啬,而是这个商品,并不在他愿意为此付费的那个心理账户里。
感
「心理账户」的概念,有助于我们从消费心理上,来看待来研究每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经济现象,从而提升自己的商业思维。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每一等额的金钱,价值应该是一样的。其实,他在每个不同的人的心理账户中,价值并不一样。
我们会觉得有的人在某一方面很大方,舍得花钱,而在另一方面又特别舍不得花钱,其实,都是每个人不同的「心理账户」在起作用。
思
概念能够对思考以指针。
如果,我们头脑中没有「心理账户」这个概念,我们也不会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
而有了概念,也就对此有了更深的领悟。
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着每个人形成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而又不同的消费选择呢?
我认为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决定的。
千人千面,更我们每个人都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理性,也就决定了同样的商品,在同样的消费的选择面前,不同的人依据他自己的价值观形成价值判断,划定了自己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认可的人,选择了买单。而心理账户不认可的人,则不为所动。
这和财富的多少无关,只和「心理账户」有关。
每个人的心理账户,其实也有类似的地方。也有最舍得花钱的那几个情感账户,比如,为了孩子的钱,都舍得。为了健康的钱,都舍得。女人爱美的钱,都舍得。
行
知道并理解「心理账户」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观察商业逻辑,特别是消费心理。这既可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促成交易,也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认知,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