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阶段,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父母一句随意的话语,极有可能就“像一把利剑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彼此间的亲子沟通,造成难以修复的关系鸿沟。
那么,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避免说的话呢?
(一)“我跟你讲了多少遍了”。有的父母对要求小孩子做到的一些事,比如饭碗里的米粒要吃干净、玩后要把玩具整齐摆放回去,等等,反复唠叨。孩子一旦没有做到,就把以上的话当作曾经颁布的“圣旨”一样,搬出来反复强调。
其实,这样做,无形中会伤害到孩子,造成对孩子的不信任。孩子将会变得不耐烦,产生逆反心理,给彼此的沟通留下了阴影。
作为父母,应该换个角度看,或许可能孩子忘记做了,并不是有意不做,去挑战自己的“权威”。
(二)“别再说了,你是我生的,你在想什么我都知道”。有的父母对孩子不够耐心。有时孩子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听完,就抢断孩子的话,武断地替孩子下定决论,自认为自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孩子的想法。
其实不然,孩子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拥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有自己的见解,并非父母能完全掌握。
比如,周六放假期间,父母问孩子有什么外出计划,想去公园游玩还是去逛超市?不等孩子回答,父母就甩出自己的口头禅“你是我生的,你在想什么我都知道”,自认为孩子平时喜欢买东西就决定带孩子去超市逛了。
其实有自己的想法--因为语文老师在放假前布置了完成一篇“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的作文任务,其准备让父母带他去附近的福利院帮忙院里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
可见,父母自以为是的武断决定,往往会让孩子敏感地认为自己的意见不重要,久而久之将会变得不喜欢作出选择,反正父母都帮他决定了。这样,孩子将会抗拒、不配合父母对其沟通,变得极不顺畅,因为孩子习惯了--“沟通不沟通都是一个结果,由父母说得算,自己说了也白说,还不如不说”。
(三)“你可真行呀”。这不是一句表扬话,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挖苦。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一些父母酸刻薄地挖苦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尽管十分认真复习,但期末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要求,父母有点生气,忽视了孩子平时的努力,反而不由分说地挖苦孩子“你可真行了,努力学习了一学期,就给我考这一点分”。
父母那些带嘲笑、挖苦的话,极大伤害了父母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将会造成孩子没有上进心、软弱、胆小,也会导致亲子之间冷漠、争吵和敌对,造成了沟通障碍。
所以,平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绝对不要口无遮拦、不分场合地直言直语,不该说的,一定要管住嘴,千万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