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多少人也是这样的:经常冲动购物,不管用不用得上,一下子看到喜欢的东西,一股脑地就买买买。最后家中堆积了一堆的东西,用不着,却也舍不得扔,放着占据地方,看着还心烦。
我很喜欢之前流行的“断舍离”观点。人这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必花时间在所有的物品上,而是有所选择,放弃无用的事物,买有用的东西,做值得的事。所谓的幸福,是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生活最舒服的状态,是去除那些繁杂之后,专注于你真正所热爱的。
最近在豆瓣上有一个热门活动:像我这样节俭地过生活。一群人“省钱”为目的,每天把自己的“花销”“吃食”一一写出来,并拍照记录。原以为节俭,大概会过得很抠搜、痛苦。不想,却是另一种状态。
有人不再点外卖,开始自己带便当,做干净又美味的食物,还享受了下厨的乐趣。有人把不用的东西,重新整理一番,放到网上二手转出。有人把每个月乱买衣服、化妆品的钱省下来,最后用这一笔钱,去报一门心仪已久的课程,多学了一项技艺。节俭生活让人开始更惜物,更注重每一件物品是否都发挥了它的价值。“
像我这样节俭地生活”并不是压抑自己的物品欲望,降低生活品质,而是冷静下来,思考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值得的。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麻理惠,在她一口气扔掉“现在不需要,不会让自己心动”的物品后,没有产生任何的纠结与不适,反而是产生了一种如释重负,回归天性的快感。
“节俭地生活”亦是如此。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把一切化繁为简,不再追求过高的物质消费,不再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不再刻意联系朋友维系感情……
只留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物,一切顺其自然,怎么舒服怎么来。在这个节奏极快的时代里,工作、家庭、社交……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多数。太多喧嚣太多叨扰,容易让人迷失其中,忽略了生命里的重点。
有句话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具备独立想法的,不被外物左右的。把不重要的剔除了,精神也为之变得轻松了。比起物品,更重要的是生活本身。
断舍离一书中,提到:“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当你静下来,好好做一顿饭、读一本书等等带来的满足感和充实感,都比沉溺于“买买买”无机制的消费快乐得多。
幸福不来自于物,而来自于充实的你自己。断舍离,断的不只是物品,更是舍弃无用的社交,离开不值得的人和事。人这一生,会经历很多。物件来来去去,人来来往往,能从头到尾陪着一起走到最后的,是自己。重要不是他人的喜怒、物品的得到与否,而是当下自己是否舒服。
当回归到一个人的独处,放下物欲和社交生活的种种,聆听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对话思考。你会发现,将内心的混沌一扫而空,有心而发的充实感才是最真实和让人满足的。
丰子恺曾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在第一层的人,用物质满足自己,第二层的人用精神满足自己,第三层那就是一种别样的境界了。
大多数人在第一层,终究是落于世俗。但断舍离的生活,就如第二层,减少了物欲,增加了精神上的满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愿我们都能不因外物悲喜,只因内心充实快乐。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