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最后一天,阿迪回家,我在北京。那天晚上她买了午夜档的电影票,和妈妈一起看了《七月与安生》。
后来她强烈推荐给我,说这个片子太适合和我一起看。
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似乎理解了她那句让我差点哭出来的话。没有爱人,我也许会伤心,会难过,会撕心裂肺。但没有你,我会无法安心,无法正常生活。
七月与安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
这看起来是一个不需要提出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是,我总认为,喜欢一个人,想和他(她)待在一起,并不是没有任何原因的。
阿迪说,朋友是有缘相遇,真心相待,共同成长的力量。我无比赞同。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尤其是一想到名字,就不住感叹自己真是人品爆棚花光了好运气才能遇见他(她)的那种朋友,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缘分时机,人品真心,相处模式都很重要,而最为重要的,在我看来,是共同成长。
这里的成长,并不仅仅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比如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积累之类。既然人的发展各有方向,那么成为自己心目中样子的过程,就是成长。而在交往中,双方各自需求的满足正是心性完善的必经之路,这种需求也会对后来两人关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它并不带着强烈目的性,比如我想学习好,就和学习好的人交朋友之类。因为现实中能发展成为soulmate的朋友,往往并不是始于刻意靠近,而是自然而然相互吸引的。这种需求具体表现在,人们在交往中先是不断发现,对方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继而不由自主地想多去从他(她)身上获得这种特质,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欲望。
安生
安生对七月的需求很好理解。
安生活得不容易,生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带着“命不好”的特质出场,又不屈从于命运,很有小野兽的气质。这样的她,或许更能得到观众的怜惜。物质与爱的匮乏推着她必须自己满足自己,这也导致了她在行为上过早地独立。初中毕业就去某差事的她,虽然靠着微薄的收入活着,却依然比同龄人强大很多。
但是,生活逼着她长大,只不过逼着她学会了早早习惯独立生存的状态,而她的精神世界,远远跟不上残酷现实对她的要求。在精神上,她还是个小孩子,需要依赖别人,需要温暖和关爱。
儿时的安生,可以在七月家尽情地蹭吃蹭住,仿佛一直是一个受惠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样增长的自尊心让她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馈赠。再次见面的那一顿饭,七月说要请她,她执意要拼酒请回去,只因为她觉得在物质上不想一直处在被帮助的地位,自己是有能力和七月平等相待的。
因此,安生对七月最大的需求,自始至终都是精神上的。自13岁相遇后,七月承担起安生家人的角色,也把自己家人的爱分享给她,让安生得到了久违的爱。渐渐地,从来都拒绝母亲看望,独来独往的安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来并不是冰冷的人,也需要一个安稳的家庭。
但是她比七月更早地知道,朋友之间,并不是什么都能共享的。在七月家里得到的温暖,注定也是转瞬即逝,她永远都是孤身一人。因此,安生看似自由的心性,同样是阻碍她拥有安稳生活的枷锁。她像一个孤独的车轱辘,开始疯狂旋转。但是她这个车轱辘,一旦开始转,就很难停下来了,即使满身淤泥。
她太缺爱了,于是,有男生爱她,她就认真地跟他流浪。虽然他也什么都没有,但起码对她来说,有个像家一样的地方。但是,一旦发现男生不爱自己了,她就决绝地离开。因为,她最需要的那个东西,也就是他的爱伴随的那份安稳破灭了。
家明给她的玉观音,她永远都留着。我倒觉得,她未必真的有那么爱家明,只是,漂泊的她,总需要那么一个地方,寄托内心对安定的渴望。
而带给她安稳感最多的人,还是七月呀。这也是为什么,她果断做出了选择。
我离开,因为我最爱的人是七月,我不能和她喜欢的人在一起。
七月说让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
我每去一个地方,都要给七月写信,分享我的人生。
我吸烟喝酒闯世界,无所畏惧,但七月是我的软肋。
因为我爱她,也从未真正离开过她。
七月
那么,看似什么都有的七月,为什么会需要安生?
七月的家庭温馨和睦,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大多乖巧可人,能得到所有人的爱,也自然满足于现状,倾向于安稳地活着。但是,七月的人生之路也往往早就规划或者被规划好了,考学恋爱结婚生子,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了。她获得的爱太多了,这顶爱之名义的王冠,必定也会很重,因为赋予了太多的期望。
七月要告诉别人,我这里永远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男朋友和我好好的,我都要结婚了,以后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因为这是爱她的人所希望看到的。
最初的她,对于自由这个模糊的概念,有心,但无意。生活无忧,习惯于平静生活的她,即使从小迎合别人意愿地活着,失去了部分自由,也认为是值得的。她并没有动力挣脱开禁锢于身的东西,因为她觉得并没有那么必要。
虽然安稳和压抑心底欲望是她天生的选择,但安生早早地闯入她的生命,带给她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没人管缺爱的孩子安生,同样是一个洒脱和独立的安生。以安生为参考系,七月看到了一个禁锢了的自己。当她躲在安生后面,砸坏了学校的下课铃的时候,她大概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内心其实还挺“坏”的。
七月用手里爱和温暖赋予的安稳,留住了这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女孩。这么多年,七月心底的小火苗被好朋友勾起,又被自己灭掉。这个过程不容易,但七月内心真正的需求,不正是如此吗?
她爱她,需要她。
即使发现家明喜欢她,还给了她自己保命的玉观音。
即使在每封给自己的信里都能感受到她对家明的小执念。
即使因为她固执地找人拼酒和她吵架。
即使在她家门口发现家明而彻底爆发撕逼。
她都不愿真正离开她。
当然,她也不想失去家明。她想要的太多,所以才会拖了这么多年。其实她早已有了答案吧。如果注定要在安生和家明之间做选择,她还是会选择安生。
因为,安生的气质早已融入到了自己的身体里,无法舍弃。安生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自己并不是被生活牢牢束缚住的人。她的言行举止,人生经历不断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还时刻提醒着自己,我其实,还有一颗小野兽一样爱折腾的心呢。
对安稳的欲望,是让不羁的安生真正安心的东西。对自由的欲望,是让平和的七月真正安心的东西。就是那么巧,相遇后,安生给了七月敢想敢做的自由力,七月也给了安生温暖亲切的安稳感。
因此,我更想把她们的相爱相杀理解为,她们在相爱中满足了自己内心隐藏的需求,在相杀中发现自己爱对方比爱那种需求还多。
你可能会发现,我刻意回避掉了故事的结局。
结局是什么,影片说得也模糊,大致是,她们俩终归以对方的生活方式,重新开始了一次人生。但是,电影终归是电影,现实中的七月们和安生们,其实大多停留在“我羡慕你但我不能变成你”的纠结阶段。七月的妈妈说,女孩子走哪条路都是很辛苦的。但其实,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最终的结果都是,选择了自己所能承受的那条道路。
按照这样的思路,没有所谓的枷锁外之说。所有人都在命运和自己造就的枷锁里生活,大部分人偶尔翻身疼一下下,继续过日子,少部分人在人生受到巨大冲击时挣脱开了,但又不知不觉钻进另一个枷锁里因此。
这样略带宿命论的想法可能过于悲观,但转念一想,不管怎么说,人生当中遇见了这样一个朋友,能让自己了解内心的真实需求,不断地认清自我,逐渐成为一个心性成熟的完满的人,已经是一件相当幸运的事情了吧。
后记
如果非要把世界上的女孩分为七月和安生两类,那在表面看来,我应该是属于典型的七月吧。我会经常漫无目的地活着,也经常会忘记心底小野兽的存在。不过幸好,我人生中出现过许多安生一样的好朋友们,她们明亮、果敢、坚持,是我黑夜中前进时遇到的皎皎月光,映射出内在另一个我的样子。更让我欣喜的是,她们也需要这样一个让人安心的我。
日积月累中,我们让对方沾染到了自己的气息,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至此,生命之间不再完全相互独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交织。
后来呢,谁都说不准,谁是七月,谁是安生了。大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是七月,也是安生。
这样想想,自己真是太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