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看完之后我就一直在疑惑,这部电影为什么就被称为不朽的经典呢?如今已成家为人母了之后再看这部电影,一个人一个耳机在安静的夜里竟哭的不能自已。
玛蒂娜有一双贩卖毒品的父母,一个对她又打又骂的姐姐,还有一个可爱的惹人疼的弟弟。看似健全的家庭,实则非常的缺乏爱的关怀。当一群打手打死父母和自己的姐姐后她毫无伤心痛苦之情。只是惨死的弟弟让她心疼万分。她在家里被无视被虐待,甚至即将被遗弃到学校。父母的惨死像是印证了她的心意。
里昂异国他乡给别人做杀手。身边没有亲人, 没有朋友,更没有爱人。唯一的他视为朋友的老板也只不过是在利用他而已。最后出卖他的也恰好是这个他最信任的老板。
当这两个缺爱的灵魂相遇了之后。原本灰暗的世界却有了光亮。
玛蒂娜如此缺爱,她那么渴望被爱。虽然这样,她却依然不缺乏热情和爱的能力。她的热情和爱点燃了冰冷的里昂。而里昂让她戒烟时的紧张又让玛蒂娜感到了陌生的在乎。他们彼此温暖,感受到了这世间的美好。
我如此羡慕他们之间流动的暖流,我需要这种暖流,我渴望这种暖流,我无时无刻都需要这种暖流。如果一旦缺失我会感到自己像是一个流浪儿躲在无人问津的墙角,在大雨中瑟瑟发抖。实在是太缺乏安全感!为此,老公的爱总是填不满我对安全感的需求。
刚开始结婚的时候总感觉老公对我忽然间体贴,忽然间冷漠,自己总是患得患失的。过了磨合期,老公明显比以前对我还要体贴关心。而我却仍然觉得他对我不够好。时常觉得委屈。能感觉到俩个人都很累,他觉得已经付出很多了,而我的心理却仍有一个大大的缺口。
我开始试着找原因,开始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武志红的《巨婴国》对我启发很大。我发现自己一直在索爱,把老公当成了那个小时候陪伴缺失的父亲。
父亲对我的冷漠,对母亲的冷漠,给我 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渴望得到他的爱,同时又无比的憎恨他。有时候,和老公吵架的时候,我咆哮般的冲着他嚷嚷,仿佛嚷嚷的是自己的父亲,有一种报复的快感。因为自己的父亲以及他和母亲的婚姻,我会觉得全天下的男人都有问题,全天下的婚姻都不幸福。这个想法给我的婚姻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老公对我算不错,我的婚姻生活也还算幸福,可是我仍会时常觉得心里有大大的缺失,会因为之前吵架的事情会莫名的憎恨老公。这些都是因为,我觉得婚姻本身就应该是不幸福的这个想法。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台词: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在我看来,这话说的实在是太有道理。我平时会关注一些公众号,关于经营婚姻的,一直都处于学习中,却仍然无法使自己自然的享受婚姻。
我想心理的恢复和治愈需要时间,但又怕这会是一辈子得殇。
安吉丽娜朱莉又要再婚了。一个自由勇敢性感的女人
她说她非常的感谢她的孩子们,是他们让她懂得了爱,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一开始与孩子相处时她会害怕自己不能是一个好妈妈,因为她怕孩子和她在一起会不开心,害怕她无法给孩子带来欢乐。
面对女儿时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我害怕做不好。我希望能给她最好的,想力所能及的把所有的爱都给她,不想让她以后和我一样会对爱极度的缺乏。我爱她爱的吃力又辛苦。
育儿经告诉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什么样,你自己就应该先变成什么样子!是的。想让女儿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除了陪伴之外,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有爱的能力,治愈安全感缺乏症,这样才能真的有能力去爱。母爱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