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从校园迈进职场不久的堂妹问了我一个问题:想跟那些优秀的人玩,但发现他们好像并不想跟自己玩,怎么破!
无法否认,这是一个人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想跟优秀的人玩,但优秀的人却不愿与普通人为伍”,虽然我们也好像能感知其中大概原因,但要突破这一层结界,又不知道确切的路径和具体方法。
普通人与优秀的人之间,虽在实力、眼界、思维、格局上存在巨大差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想要跟他们玩、跟他们成为朋友。
因为源自我们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能够展现出自己的魅力,成为那种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的人。
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以算作人最大且最正能量的价值观了吧。
2
记得刚毕业出来工作时,因业务需求认识了当地连锁超市的一位副总,为了能跟他成为朋友,积累到经验和人脉,日常社交中,我学会说好话,频繁制造机会一起参加社交活动......但我发现,我所做的那些“努力”根本不奏效,并没能因此就进入了人家的“有效朋友”名单中。
前段时间因为一个具有潜力的项目,这位副总找到我并提出想要参与其中,我们才开始有了第一步的发展......最终能敲定合作,是因为我现在有了能帮助他的能力,他也能为项目提供更多的资源。
我因此明白,要与优秀的人产生交集,实力才是第一准则,性格、教养、习惯、人品虽也很重要,但只是锦上添花的选项。只有自己拥有实力,才能打开与优秀的人之间的那把锁。
3
前天在一个写作群里看到两位群友互相撕骂诋毁,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程度,群内气氛一度十分尴尬。而触发他们争吵的原因,竟仅是因为双方对各自文章观点的不同。
这让我想到了《奇葩说》,高晓松和蔡康永激昂争辩,各自在精彩辩证中使自己的观点不断得到完善,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观点盛宴。
同样是争辩,不同的人却表现出不同的素质,优秀的人之间进行辩证,得到的却是更好的结果。
虽然不能排除综艺节目带有表演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优秀的人对人对事,都拥有着良好的素质与心态。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提出过“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两种思维人格。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人身上处处存在着“成长型”的人格,而普通人骨子里就根植着“固定型”人格。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优秀的人跟普通人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里,又怎会玩到一起呢!
就像要学习一项新技能,优秀的人会以追求“成长”为目标,从而选择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越挫越勇;而普通人则首先反观自身资质,在确认难度较大后轻易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或选择“我根本做不到,还是不要做了吧”的态度。
面对事情的态度不在同一个方向上,又怎会碰面呢?
普通人和优秀的人,心态上处处存在巨大差异,这不仅是优秀的人不愿跟普通人玩的原因,更是优秀的人越来越优秀,普通人久而久之化身平庸的根本原因。
态度决定人生,选择决定命运,一点没错。
面对争执,优秀的人能够做到客观对待,把所有沟通认为是公正的批判或讨论,以思考的方式去认知,善于总结并立即更正。他们永远把做好事情放第一位,不因为犯错而做无谓的保护自尊的辩解。
如勒庞所说的那一类“乌合之众”,他们把别人的评判和自己的表现当成定论性评价,从而在意见相左时容易与人发生争吵,严重者上升到人身攻击,甚至会记下这个仇以后进行报复。他们把自己的情绪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追求进步。
其实,优秀的人并不是不愿意跟普通人玩,而是很多时候你发现,是普通人自己屏蔽了跟优秀的人玩的机会。
比如普通人在接受建议时,很容易因为自己懂得的少而认为对方是在看低自己,或过度地揣测别人。优秀的人在跟普通人交流时,需要考虑对方懂不懂,会不会显得自己太装X,说多了会不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等等。多累啊!
所以啊,优秀的人,可能真心不愿意跟普通人玩吧。
4
优秀的人不仅拥有强大的内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社交和行事方面,也更讲究契约精神,遵循价值交换和效率至上的原则。
优秀的人喜欢跟同样优秀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会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同时也因为具有实力,他们的合作会使效益最大化,从而不断得到进步和提升。
反观普通人,不但喜欢猜忌,还习惯诋毁、逃避、不认同别人的价值,更不肯为价值付出。这样的价值观和行事准则,优秀的人以什么跟他们做交换呢?
5
很认同一句话:“在你还没得到认可之前,请先让自己变得牛逼”。
很粗俗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最简单的真理: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交换,皆以实力为第一准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后都是实力和价值观的认可。
在你还未牛逼之前,你所有的社交都是低效率的社交。你的价值取决于你拥有多少被交换的价值。
这世界很公平,在你还未牛逼之前,请先放下你本就不存在的羽毛,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多掌握一两项技能,去跟优秀的人学习。为价值买单,也为自己的未来买单。
当你自己变成了那种优秀的人,在你的身边都将是优秀的人。可能到时候的你会发现,现在的你,其实也不想跟原来普通的自己玩。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