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概念挑战: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而事实上很多人至死,都没有思考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每天打磨一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这是第52天。
我为什么想要打磨“概念”这个概念?
本来这是第一篇文章就应该打磨的概念,但谁知道当时写着玩玩的东西,竟然形成惯性,持续了52天呢?当一件事情进行的没有那么完美,甚至产生中断,打破了你的完美想象与全能自恋的状态时,才能检验出,你是否真的发自真心愿意去做这件事情?还是只是为了一种仪式,一种心理满足。
什么是概念?
百科上的定义为:概念是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思维惯性的东西,就是概念,它也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
关于概念,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观点是:
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依据有两个:
1. 看一个人的脑中是否存在尽可能多的清晰、明确、必要的概念;
2. 看一个人的脑中那些清晰、明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明确、必要的关联。
为什么我们需要概念?
语言是思想的容器,概念是人生的容器。我们的一生就是在构建一所摩天大楼,概念就是建造大楼的砖头,如果你的概念不清晰,并且数量稀少,那大概只能盖起一个歪歪扭扭的窝棚,而如果概念之间的关联不够合理,不够紧密,这栋大楼盖得再高,也会轰然倒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说是危言耸听,但我举个例子,相比大多数人会深有感触。
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多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比如刚出学校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自己不想被束缚、不想低人一等,但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要什么。于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在描述自己的理想时,翻过来覆过去,只有那一句话:我要变得很牛!至于怎样才算是“牛”,接着问下去,他一定会卡壳,支支吾吾的搪塞过去:“反正就是很牛就对了。”
这种尴尬反映出了绝大多数人在追求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连那个东西的定义都不清楚。于是你再回过头去想想那些你非常想要、也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为什么总是无法离它更近呢?那是因为,你连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啊,你像一只无头苍蝇似的飞行,怎么还盼望着去实现那些你根本不知道在盼望着什么的东西呢?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的脑子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个事情,语言对人就是有如此强大的反向塑造能力。如果脑子里的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整个生活。
那些拥有着全面概念和清晰逻辑的人是什么样子?
你会发现他们是真正的智者,无论你跟他就任何事情进行谈论与思考,他们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你原有的认知穿透,或者给你增添无数种认知维度。你会发现他们想的清楚,做的坚定,活的明白。甚至你不需要更多理由,就会轻易的相信,他跟你注定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就像我们每篇文章后面都会加上的那句话,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我就是不想拥有概念,糊涂的过一辈子不行吗?
当然可以,虽然我想劝你别作死,但同时也得提醒你,作死是难免的。“告诉我会死在哪里,我就不去那里”这是查理芒格的戏语,不作死就不会死,但是不作死这件事,实在是太难了。
不管你在哪个层面做出选择,都必然有二元对立,你维护了它,就可能伤了其他。你得清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得承担相应的后果。唯一希望的是,你是主动做出的选择,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做选择,那还是别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悲剧,因为那其实不过是无意义的荒诞剧而已。
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在我写下这段文字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我原先的思考。
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想清楚做明白的人,相互之间在茫茫人海之中,是可以一眼识别出对方的。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你有想打磨的概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