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侬,吃腻?”街头大叔的感动。
“侬,来来来,吃腻?”
“叔叔,一份糟粕醋,不要青菜,不要辣。”
“那茭头要不要?”
“不要不要。”
“怎么什么菜都不吃呢?要一点吧。”
“好的吧。叔叔,我的打包哈”
就这么愉快的点好我的晚餐,回到家打开一看,满满的一碗。叔叔真实诚,也难怪小小的店开了这么多年,依然这么火。
“阿侬”,已经多久没有听到这个称呼了。小时候,爷爷奶妈总是教我们,与长辈说话,要自称“阿侬”。我们这一辈,“阿侬”早已被“我”替代,而在家还经常听到妈妈他们自称“阿侬”呢。
短短的点餐对话,
这么亲切,又这么的感动。
像家人一样的问候,像家人一样的关心。
在熟悉的城市,熟悉的街道,陌生的人,真的是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让人特别的感动。
2.椰子、香蕉、清补凉的熟悉8年前,选择了距离家2000多公里的青岛上学。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总会下意识去寻找熟悉的点点滴滴。
街头卖椰子的摊位,水果摊上挂着海南香蕉,还有某一个甜品店里写着“海南清补凉”等等,他们都是与远在河南闺蜜聊天的触发器,
“你看看照片,这些椰子肯定不新鲜,劈的太干净了,保存不了多久的。”
“这里的香蕉比家里的还便宜,在家都不爱吃香蕉,来着要买来吃,哎呦喂。”
“我看到青岛竟然也有卖清补凉的,开封有吗?要不以后我们一起在开封开一家?”
熟悉的场景,
这么的亲切,
与朋友的吐槽。
出门在外,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他们就是我们思念家乡的寄托。
3.爸爸妈妈的风筝线
“咦,你啥时候回来的?不是在深圳吗?特地回来参加婚礼的?”
“没有没有,我回来2个多月了,现在在海口。”
“为啥决定回来了?老爸老妈让回来的?”
“不是他们让回来了,觉得自己该回来了,他们也上年纪了。赚多赚少无所谓了,能时不时回趟家就行啦,所以就回来了。”
“那有空约咯。”
好多同学在这两年都陆陆续续回来了,大多数理由还是因为家里的爸爸妈妈。
最近群里的小伙伴也是各种火车票助攻,过年回家阻碍重重,回趟家不容易呀。
可是,家里的爸爸妈妈从元旦就开始来电询问,“啥时候放假呀,买了几号的票回来?”
“啥都不要买了,家里都有,早点回来。”
《啥是佩奇》这一夜刷爆朋友圈的广告,也击中离家工作的游子们的内心深处。
漂泊在外,
陌生的城市,
家就是风筝的引线,
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一松一驰,
一拉一扯,
终会回到父母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