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心怀善意地与孩子,家人或同事沟通时,仍会产生误解、争吵,你或许会发出“好心得不到好报”的感慨,沟通的问题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或许还会因一句话引起矛盾升级。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疑惑,请和我一起学习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文章一开始,作者用心理学家罗洛·梅的话,表达了他对感受的理解,“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会到细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那样单调。”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他分析了大多数人不会表达感受的原因是因为长期的心灵压抑,以致分不清感受和想法、自我评价、判断的区别。他列举了一些具体的词汇,帮助人们在表达感受时使用。他说,非暴力沟通对解决工作冲突同样有帮助,如果采取示弱的方式,就会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沟通难题。
观点一:长期被压抑的心灵让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习惯于思考:“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作者说他在美国学校学了21年,却想不起有什么人问过他的感受。有次他在小学时被几个男孩子追打,吓得躲在教室不敢回家,老师发现后,叫他离开学校。他说他很害怕,老师教训说,“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
老师这样说合适吗? 这个事例对我有启发。如果是以前,我也会用老师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现在,我认为应该这样处理这件事。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能感受到他的害怕,害怕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是那些男孩子的行为让他害怕,父母会想办法帮助他。去纠正那些男孩的行为,并告诉孩子,不能想那些男孩那样做让人害怕的事情。
我们的认知世界里,父母怎么说、专家怎么说、老师怎么说、领导怎么说,都是正确的。遇事要忍是美德。有了不满意的感受,常常会埋在心里。我们一心要做父母、老师、领导口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一旦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不仅是他人,甚至是自己都会觉得这是一种自私、胆小的行为。因此,面对亲情,友情,工作,我们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用所谓正确思想替代我们的思想,逐渐变得麻木,活得像个两面人。当这种被长期压抑的心灵,一旦与矛盾相碰触,我们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发现我们心中是有爱的,可是嘴里说出来的话,却没有让对方感受到爱,对方听到的是抱怨,挑剔和批评,我们已经变得不会表达我们的感受了。
作者文中的事例我感同身受。他说,在研讨班期间,有个大学生说,室友的音响放的太大,让他睡不着觉。当问他的感受时,他说,我觉得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作者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它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作者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没什么感受”。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他们了。
如果长期这样压抑自己内心的情绪,不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感受,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观点二: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些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相冲突。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
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记得我问孩子面试成绩怎么样时,按照本书的观点,我特意加上了“我很担心”这样的情绪词,孩子回复的短信内容不再像以前那样极简化。信息和以前相比,增加了许多,还出现“请放心”这样安慰的话语。
在这一章里,作者列举了近10件事例,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了表达感受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要学习并推广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之一。
作者下面的例子,我觉得也很熟悉。他说,在一个研讨班里,期间一位太太对先生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先生的反应真的像是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太太奇怪了,转向作者说,“你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像对着一堵墙。”“你是不是感到孤单,希望先生多体贴你呢?”她表示认同。作者试图向她说明,“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这种话很难提醒他先生留意她的愿望。
作者指出,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比如,如果他感到伤心、沮丧,不做任何反应,在妻子心中他就会真的像一堵墙。
在我们四周经常看到或听到这种场景。我们希望配偶能够关心自己,体贴自己,对家庭有担当,可是我们不愿、不敢用示弱的方式表达感受,言语里多有抱怨和比较。我们以为通过这样的方式,会让他们警醒,会让他们良心发现,结果,对方的迎合或改变就像一阵风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学会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会促进情感的交流,让人终身受益。
观点三:不要把感受和自我评价、判断和想法相混淆。比如,“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这是在评价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如果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可能会失落,郁闷或厌烦。那就可以这样说,“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如果我们说:“我觉得这不公平”,或许换成“我认为这不公平”更恰当些。比如,“我觉得他是个好人”(评价),“我觉得你不爱我”(判断),或许可以这样说“我觉得他是个乐观的人”,“我觉得他很伤心”。
作者提出,清楚的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很好”、“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实际的状况。例如,如果我们说“我感觉良好”“良好”这个词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轻松,欣慰或是别的。为了更好的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当老公问今天他做的卤肉饭味道怎么样时,我不再说“还行”、“好着呢”,而是说“我最喜欢你做的卤肉饭了,比外面卖的盐少,让人吃着放心。下次还想吃。”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很高兴。如果我们表达的词语再“啰嗦”一些、再“具体”一些,学着用准确的词来表达我们的真实感受,或许就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观点四: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通过示弱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沟通难题。
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我理解的示弱,应该是我们在工作中,发出的真情实感的表达。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相信他人能够理解,并会伸出援助之手。 作者用两件事例帮我们理解了,也是许多人认为的,“在工作中表达情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的这个认知。
作者给我们列出了一些具体词汇,希望我们能在沟通中经常使用这些词(附图)。
人常说,学以致用,如果你读了这篇文章,知道了这个道理,去实践吧,试着用这个方法表达出你的感受,看看对方反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