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古代四贤谁更胜一筹
有评论者认为,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谓古今独绝,但“二王”不及钟、张,前人的书法风尚质朴,后人的书法格调妍媚。当然,不同风格的形成也是随世俗变化而更易。钟繇专攻楷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之处,王羲之兼而有之。相较于张芝的草体,王羲之还擅于楷书,对照钟繇的楷书,王羲之有长于草体,但专精一体的功夫稍有逊色,因此,他们三人相比,是专工与博涉的区别。至于王献之,他的笔法则是集成王羲之,虽然粗略得到一些规则,但其实并未把父亲的成就全学到手。总的来看,“四贤”各有所长。
钟繇画像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他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钟繇《贺捷表》
钟繇《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看此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的体即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获”字的末笔,“舍”字的第一、二笔等,隶字的特点都还十分明显。
《墓田丙舍帖》单刻帖
《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帖》,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钟繇《力命表》
《力命表》是钟繇小楷代表作。钟繇墨迹今已无存,此为后世摹刻。《快雪堂帖》刻本中作:“传为王羲之临本”。小楷8行。文物出版社与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影印本。
张芝画像
张芝,字伯英,汉族,东汉书法家,瓜州县(今属甘肃酒泉市)人,出身官宦家庭。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
张芝《八月帖》
《八月帖》也称《秋凉平善帖》,章草,六行,八十字。此帖字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用笔古朴含蓄,圆润健劲,结体随行气的趋势而变,自然流畅。
张芝《冠军帖》
《冠军帖》也叫《知汝帖》,今草,见于宋刻《淳化阁帖》。《冠军帖》运笔狂放自由,字型变化万端,气势一泻千里。比起旧有的章草书,更加赏心悦目,妙不可言。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其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被称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然而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难得的珍品,“神龙本兰亭”便是其中之一。这卷《兰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为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是一封书札,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堪称是旷世奇作,在唐代就已经是国宝级珍品,相传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现已无法寻得真迹,此为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而成。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有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王献之画像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幼随父练习书法,父亲的悉心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王献之《中秋帖》(唐摹本)
王献之的书法名作《中秋帖》共二十二字,行草,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鸭头丸帖》(唐摹本)
王献之行草书法名作《鸭头丸帖》共十五字,行草,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此帖真迹现存上海博物馆,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摹本)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