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一年一度的高考,不管是高考时间改变,还是高考科目变化,我都一直很少去关注。高考于我,就如同人生的一道坎,过去了就不想再回头。
人生的太多回忆都是因为有一条主线在那里摆着,不经意间一旦在心头泛起,就是一部人生过往的诸多片段。
家境虽然不是很殷实,但父亲一直非常注重对我的教育。自小受穷,半天学没上的父亲,受够了不识字的苦;因为大字不识几个,他错过了多次人生转折,许多的机遇不得不忍痛割爱。在认识几个字就是“秀才”的年代,村中寥寥无几的那几个人就是稀罕。
当时的社会氛围决定了父亲的用意,用他的话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应我上学,不管上到什么程度,只要我愿意,父亲都满足我的上学要求。
在家里,只要是因为我学习的事儿,一切都要为其让路。家里的钱再紧张,一说缴学费,父亲必毫不犹豫立即给我,就是出去借也是不分时候、不分地点,绝不让我受半点委屈。记忆里,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我在班里的学费上缴点都是前几名。
父母是中年得子,随着我初中毕业到高中,再到大学,父亲就很吃力了,每次给我学费或生活费时,父亲虽然也是尽量表现地利索点,但我能感觉到他欲说又罢的那种极力压制。因为我的消费越来越高,一是到了外地求学什么都要花钱,二是高中以后各种费用本来就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渐渐退出了人生的竞技舞台,来钱路也逐渐变得狭窄,仅靠那几亩桃园、外带在近处打点零工,从不服输的父亲是在用生命为儿子争取最后的荣光。
最难忘的还是临近高考的那半年,高三的上半年里,紧张的生活节奏就明显加剧。父母总是无缘无故地在饭菜里给加营养,生活费也是多给点,走了还忘不了叮嘱“别舍不得吃”。老师也是在不停地吹风,有回头复习再次参加高考的“大师兄”更是把高考描述的如临大敌。本来就紧张的日子,被这些氛围的“东西”搞得天天犯懵。一场接着一场的考试、复试、筛选,没完没了的催促把我们这些高考学子放在了前台。家里,学校,都把焦点放在我们身上,甚至于一个村里的街坊们也都时不时打听着。
春节一过,仿佛就听到了高考的钟声,每一天,每一刻都能感觉到为了高考而不安的心跳;天天都有荣誉感,天天都背负一种使命,天天又都有潜在的负罪感在悄悄地滋生,各种心情复杂的让人几乎窒息。或许就是这种煎熬,让我至今对高考的这段岁月不堪回首、不忍观望。
终于熬到这一天,我们在学校组织下提前去看了考场,算是“探点”,接着就在附近旅馆安排住宿了。老师一再要求要休息好,不要乱吃东西,注意的事项太多,越是强调越令我们不安。索性装作无所谓,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半年以来的太多嘱咐。记得,当时旅馆大厅吃饭的地儿有个电视正在播放歌曲《兰花草》,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意境稍微缓解了我暂时的紧张。
市里附近的考生都在自家里住的,他们在考场绞尽脑汁,父母在学校门口探头张望,想的可能不一样,但那份焦灼的心却高度的一致,如果能替代,父母第一个身先士卒。每当我们看到考试前后他们父母的殷勤接待,自个心里多少有点凄凉,说真的,考好考坏,心里没底,但整个考场的布置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临阵状态,这种来自整个氛围的威压让人顿觉得如此的无助。一场考试下来,我们只能选择默默地独处,然后强打精神迎接下一场。
三天过去了,我们的心不想释放都不行。因为,成败都已经不重要了,仿佛一夜之间我们长大了,成熟了,离开校园了。
在等候考试结果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变得比以往更加的深沉。明显感觉出来,父母凡事变得小心翼翼,唯恐哪句话不合适触动了我们敏感的神经。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我们的考试结果似乎决定了儿女的未来。此时的我们,出门都很警惕,走路都特小心,因为只要遇见熟人,都一致的问道:分数出来了吗,考的怎么样,考哪里去了?蓦然,一种压力慢慢侵上心头,如果考的不理想,可能难过的不仅仅是自己!
那时候也没有打工的概念,也没有如今的网络,假期尤其是高考后的这段岁月,其实很无聊,除却帮助父母干点零活,就是找要好或近处的同学去“指点江山”、“一吐为快”,发泄出来会好受些。
因为承载了太多,所以不敢轻易的翻盘。那年的高考沉淀了我们家十几年的所有积蓄和希望,成功似乎必须众望所归,否则就会是愧对父母、名落孙山、抬不起头。
因为意识到寒门学子的高考所附带的代价太高,一人高考,全家、亲戚朋友都眼巴巴瞅着、寄托着,所以一般人是不敢承担的,一荣俱荣、千钧一发,一旦崩盘,那种负罪感足以压垮一个人。
眼下的高考让人羡慕,因为平和,所以宽慰。拥有平常心,才能成就我们平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