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习的时候记很多笔记,学过了就很少翻出来,即便翻出来,也是查查要用的东西,不用了就扔一边,时间久了,那些笔记就慢慢的变成一堆废纸。
或者你见了一些人,看了一段话,听了一些事,触动了你的思考,脑子里闪过无数的念头,可能是一个很棒的创意,可能是一句很经典的总结,可能是一段很很值得回味的意识流……,可一会儿你就忘记了,甚至都不记得你因此思考过!又或者还记得一些碎片,可它们孤零零的,不在语境里存在,显得毫无价值!
所有这些你不曾利用起来的笔记、闪念等,都是你浪费掉的才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一位酿酒师的儿子发现了这一秘密,他发明了一种方法,把这些零碎的才华收集起来,就像涓水成河一样,不断的关联、分析、组合、思考,竟然取得莫大的成功!这让他在短时间内,从普通的行政公务员,变成了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
这位酿酒师的儿子就是尼可拉斯•卢曼,他发明的方法叫卡片盒笔记法,他就是利用这一笔记方法收集自己的才华,再关联、思考、整合、再创造,30年间,他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许多都成为各领域的经典之作。其中《社会的社会》一出版就轰动学术界,甚至改变了整个社会学。
卢曼发明的这套卡片盒笔记法一直是对外公开的,德国的申克•阿伦斯也是卡片盒笔记法的受益者,正因如此,阿伦斯才意识到卢曼的方法有多独特和好用。也因此能写成《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学习卢曼是如何作笔记,又是如何让这些零碎的精华发挥效力,达成一部部著作。
学术界关于记笔记的方法其实已经很多,什么图表笔记、思维导图笔记、康奈尔笔记、荧光笔记等等,这些方法也都帮助人们解决当下的问题,但从长效来看,却未必能带来多大的关联能量。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方法却像一条长长的动线,咋一看全是分散的点,但这些点缓慢而稳定的改进,促进思维产生持续、微妙的变化,彼此关联,自下而上的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体系。而达成这一切的基石,不过是日积月累的一张张卡片。
卡片盒笔记法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形式上就4个部分。
闪念笔记:不拘于形式,用所有身边顺手的工具,把每天所思所感快速记录下来。
文献笔记: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想留存的或者需要的文献内容,装进盒子留存备用。
永久笔记:永久笔记是对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的整理,最好每天一次,这也是重新梳理思考的过程,整理好之后,闪念笔记就可以丢弃。永久笔记关联归档就像是做思维拼图,做得越好图片就越完整,对写文章来说就越容易。
项目笔记:只为特定的项目存在,存在时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都为之服务,一旦项目结束,就丢弃或存档。
单看每个部分,似乎都没有太大吸引力,这套笔记系统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们所产生的合力效应。
每天的笔记相当于给思考做了备份,这样大脑可以进行更多的思考,而不在回忆中耗费精力。而永久笔记就像是思维宝库,记录越多,思想体系就越完整,就越能体现它的价值!
就像是很多人都会设计软件,但只有很少人能利用设计软件创造出有意思的画面一样,方法辅助你利用和提升自己的才华,只有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你的才华持续升华!所以,学习《卡片笔记写作法》,不仅是学习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更要学习卢曼如何利用卡片盒笔记。
大多数人,学习一种方法学的是方法本身,就像这些年兴起的居家收纳运动一样,市场跟随收纳风,开发出大量便于居家收纳的家具,多数的主妇们只不过用它来藏污纳垢,这让外表看起来整洁了,背后里东西东放点,西放点,要用什么,还是到处翻。如同那些记录下来不用的笔记,不过成了思想的墓场。
学习卡片盒笔记法也像学习居家收纳一样,要收拾整理自己的房子前,先要思考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围绕你理想中生活的样子,把需要的归类收纳,不需要的丢弃,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在使用卡片笔记盒方法里,除了每天坚持记录,更要学习如何整理和关联使用,让它们真正发挥效力。
安人心智董事长阳志平、为知笔记CEO李峻、浮墨卡片笔记联合创始人少楠,都是卢曼卡片笔记的忠实拥趸者,他们都从卢曼卡片笔记法获益!现在,你也可以学习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从《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获益。
先给自己备些卡片和盒子,学习《卡片笔记写作法》书中的方法,要收集你的才华,从每天的卡片笔记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