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软又名地木耳、地见皮、地踏菜,地皮木耳。生长范围很广,适应性很强。色味形俱佳,口感甚佳。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软,但比粉皮为脆,润而不滞,滑而不腻,有一种特有的爽适感。食用方法很多,可炒食、凉拌、馏、烩、作羹等。这是百度百科里对它的介绍,对于我而言,地软包子才是它最经典的吃法。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亲情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一到春天我最盼望的就是下雨天。因为一下雨,学校的教室总会漫进水来,所以我们只要上半天课就能回家了。春天的雨下得并不大,等雨停了,叫上几个小伙伴,人手一个小筐子跑到对面的山坡上捡地软。
地软总是藏在大丛的草下面。生得鲜活、肥大。它是深绿色的,捏到手里有一种类似胶质的手感。我的手速很快,不过总是比不了那些大人们的。大家一边说笑、一边不停地捡着。整个山头,一到了春季也就没有了往日的孤寂。
俗话说的好:“樱桃好吃树难栽。”地软包子也是一样,因为地软实在太难清洗了。里面的杂质如果不清洗干净的话吃起来会有一种涩涩的感觉。我捡回去的地软最初交给老妈处理,和老妈说要吃地软包子。而老妈为我做了几次之后,便再也不做了。因为地软实在太难清洗干净了,老妈又很忙。于是,后来的地软都交给了奶奶处理。每当我满载而归把一筐子的地软放在奶奶灶台上时,奶奶下午和晚上就有得忙了。地软生在草丛里,沾染的草、泥土很多,清洗不干净没法儿吃。我和奶奶光捡干净地软里的草,就得两、三个小时。把杂草捡过,又得用水清洗好几遍。等到洗干净后,奶奶就会削土豆皮。把去皮洗净的土豆放锅里煮熟。接着,用小擀面杖杵成黄豆大小的小块。与地软炒制在一起,放上调味料和辣椒。包子馅总算成功了。最后,把面发酵、揉成面团、醒面、擀皮、包成包子上锅蒸熟,就能吃了。有时候懒得弄皮儿,就直接炒成馅以后,就着米饭吃。味道也着实不错。一家人坐在炕边上,奶奶或者妈妈坐在灶台边的凳子上,端着碗时不时加根柴火。日子就这样不急不慢的过去了。
现在,奶奶的年纪大了。视力早已经不太好,但每当我回去总是给我做各种好吃的。一次,另外一个老太太在奶奶家串门,看到我在奶奶家中吃饭,笑道:“你孙子还常回来看你,我那些孙子孙女叫都叫不来。”听得出来,她很羡慕。对于老人们来说,实在太孤独了吧!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喜欢吃地软包子。去任何一个包子铺,开口问的一定是还有地软的吗。尽管,它不是奶奶做的,我也没机会去捡地软,而奶奶更做不来了。但是,地软包子就是奶奶的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