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坐是一家专卖米线的饭店,店面可坐五六十人,落地在昆明1903。我去了三次都见人头涌动,根本无座。
昆明1903是在古滇池的遗址上兴建的大型综合体,这里有高中档住宅,人工湖,有孩子的乐园,还有一家小资情调的书店一一言几又。
上面说的都是零碎的附件。1903的主题曲是专卖名牌打折商品的奥特来斯。一说名牌,大凡看客都会咂咂嘴,后面加上奥特莱斯,时尚休闲达人必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商品价格箭头一律向下,直杀你的钱包。下面一律写上五折至一折,怎不令人想入非非,必想去淘点。
这起源于美国的商品销售方式,迄今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Outlets最早就是“工厂直销店”专门处理工厂尾货。后来逐渐汇集,慢慢形成有特色的购物中心,近些年几乎成为中产、时尚达人的俱乐部。
这些中产阶层,开车热爱E系奔驰,5系宝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群中不想混的无格、又想突出其卓尔不群。他们喜欢的地方,充满活力。
那些自诩为上层暴户的人家,别墅大房子自不待言,欢喜S打头的奔驰,谈起城市越野,甚是喜欢有马屈腿小麦金黃的保时捷。这层人站的高,一览众山下见无数人都在往上爬,心里莫名的泛起一阵凉风。见到打折的曾经高高在上的商品,贪点小便宜也是人之常情。
这两队人马常常的汇聚点不约而同选在了奥特莱斯。于是,围绕打折商店而起的各种类型的美食广场也应景而生,咖啡、酒吧、牛排沙拉各尽妖娆。米线,这个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小吃当然不能缺席。
在昆明,百步之内就有一家卖米线、卷粉的城市,总是会制造一些亮点,从清代的建新园,至今仍然坚守在老城的旮旯角落,深红的色彩,笨拙的矮小的四方桌,价格亲民,一到饭点总是不缺人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蒙自冲到昆明的江氏兄弟桥香园,以兄弟情为煽情点,直接把米线老巢,蒙自建水一带的米线精华端到昆明人的面前,攻城掠地,昆明随处可见。甚至以兄弟情谊为连环漫画,甚至歌曲⋯⋯这就是中国特色,一朝鲜吃遍天。结局都一样,分配不均,然后兄弟翻臉,官司从县到市到省,一直打到北京,反复几年,电视报纸跟踪,路人皆知,幸好联合国不管。兄弟之间互相揭短,让全体云南人民知道了金钱之下,血并不浓于水,金钱让亲兄弟成为敌人,丑陋的商业……。
分家以后的蒙自兄弟,米线还在卖,吃的却是另一个故事。
昆明1903的"上坐"米线馆,显然是后起之秀。名字来源于北宋元丰二年,大文人苏东坡去一寺院,方丈初以为来了个平常香客,只道:坐、茶;近视以为是秀才,又曰:请坐,上茶;待知道了来人是大咖苏东坡,连忙改口,请上坐,上好茶!活脱脱一场势利秀。昆明的"上坐"米线,开张就把客人奉为上宾,前提是价高。
店内装饰以木头为主,后堂学习日本人卖拉面,直观。有两大桶大约是炖煮的鸡汤类的东西,还有一高温柜,一律热气腾腾,高温的东西总是令人放心。过桥米线中的肉类和韭菜之类的细碎,店家动了心思,采用竹编一一归类,好看又环保。
过桥米线最要紧的那一碗汤,碗是特制的土陶,每个有篮球大,卡在一块木板上,店小二端上来又稳又安全。
尽管生意火爆,坐无虚席,店堂内灯光明亮,显得宽丽优雅,盖因店家在大门口专设了岗哨,店堂内有空出,收拾干净方请客上坐。想请早的人须提前十一点时,先去店内排号,如医院挂号看病。这是现代文明的措施,多了套程序,习惯了就好。
至于米线的味道,如果按照传统的口感,还缺了一些要点。地道的米线汤中,老火腿,老母鸡的味儿十足,那是人工喂养的猪和鸡永远赶不上的,放过多的味精和胡椒粉,久之会败坏人的味蕾。至于用四川榨菜取代云南的酸盐菜,值得探讨。
不管怎样,"上坐"已经成为昆明1903的一道风景线,在清冷的商铺中如一团火焰,尽管价格不算实惠,去迟了得等待好长时间,听说周末等待的时间更长。这是先富起来的人和站在社会中间的人最喜欢看到的,秩序、干净、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