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沐沐
------我眼中的雷磊与他的《超级工程》
未来什么样子,我们都不知道。未来的纪录片需要什么样的解说?讲真,沐沐也在猜。
幸运的是,我曾猜对过两次。
2012年,央视的一部原创纪录片《超级工程》,解说员雷磊名声大噪。《超级工程》是当年中国纪录片在海外销售的冠军,也是央视的王牌IP之一。雷磊冷峻的语风标新立异,迅速成为众多纪录片、宣传片的模仿对象。
2018年,央视的又一部原创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让两年前在纪录片领域还是新人的杨晨成为潮流。模仿声开始此起彼伏,杨晨的约稿络绎不绝。前不久,《如果国宝会说话》获得中宣部第15届“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
雷磊和杨晨都是沐沐推荐的。或许你会说,他们两个运气真好,一步登天。
好吧,我们必须承认,运气,一直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好运和霉运。
一个解说员火起来,诚然离不开成名作的整体质量水平,以及播出平台等诸多因素,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趋势的到来。
未来的机会,会在哪里降临。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纪录片解说呢?
沐沐想很诚恳地告诉你,我知道。
沐沐在做的,只是一直在寻找。
沐沐不可能在一两年内让一个解说员瞬间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在艺术领域,不存在瞬时的改变。雷磊和杨晨本来就是那样的,他们只不过是在未来等我,等我们相遇,等那部合适的片子出现,等那个风格时代的到来。
你正在未来等我吗?
这次,作为亲历者,或叫始作俑者,沐沐第一次公开地、负责任地将上述两位解说员的“成名之路”的轮廓讲给大家。我不想讲励志故事,更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甚至不是为了讲他们。而是希望通过沐沐对行业的观察,以及沐沐身边的诸多行业领头人的思考,预判未来一段时间里(大概5~10年),高端纪录片对解说员的需求。
“沐肆洲小课堂”能够带给大家的,不是眼下的实战——我没办法去解决你现在面临的中介的问题。但若你希望跳脱眼下的困境,提高审美,形成正确的理念,成为行业审美的风向标,或许“沐肆洲小课堂”是你需要关注的。沐肆洲也很迫切需要听到新的声音,这是纪录片行业赋予沐肆洲的使命。
雷磊,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干过大型纪录片制片主任,做过试驾车节目的出镜主持人,从事广告、纪录片语言工作工作多年。他刚入行的时候曾靠模仿孙悦斌吃饭(模仿不丢人,丢人的是一辈子只能模仿而失去了自己),参与过1200多集国外纪录片的译制工作。但原创纪录片涉及极少。
或许你要问,给国外纪录片译制配音,不也算是给纪录片解说吗?
没有这1200集译制片的底子,就没有现在的雷磊。但,在国内的行业环境下,译制片和原创片,是不属于同一个行业圈子的,相互之间也少有合作交集,从业人员来自构成也不甚不同。
不光是译制片,其实电视台的“栏目纪录片”和“大型原创纪录片”关系也不甚紧密。“栏目纪录片”集数很多,以周播甚至日播的方式出现,解说员通常以一种“共性的姿态”参与其中;但“大型原创纪录片”则需要紧密贴合影片风格,以一种“个性的姿态”出现。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能够从栏目中杀出来的原创纪录片解说员,其实寥寥无几。
扯远了。再回到雷磊。
你知道雷磊,可能是因为《超级工程》系列。但在此之前有一部纪录片,对他的意义甚大——《汽车百年》。这是他从译制片到原创片的第一步跨越。因为《汽车百年》,雷磊拿到了《超级工程》的“入场券”。没有大作品,大部分重点项目剧组是不敢冒这个险的。
《汽车百年》选解说人的时候,雷磊并不是导演组的第一人选,甚至在推荐的时候,我遭到了部分剧组上层和领导的反对。因为雷磊太特别了。相比起当时主流的纪录片解说,他的声音有些霸道,有些自以为是,有些冷了。
我反而觉得,对于汽车这么酷的题材来说,本来就应当由一个冷的声音来讲述。况且,雷磊之前做过试驾车节目的出镜主持人,据他说试驾过近百个车型,对汽车有不同于常人的情感和认识。
雷磊储备了十几年,一直在等这个合适机会的出现,一个属于他的片子。
而我,一直在等雷磊这么一个人的出现。他是西北人,身上带着那么一股子大大方方的豪气,自信、有魅力,神采飞扬又能低调冷峻——他生活里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解说语言里有一种“管你爱听不爱听”的魅力——谁说只有“对象感”才能留住观众?对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件事,难道都是“淑女一直在勾引男人”,男人才去“逑”的?
能留住观众的,是你的特别,是你的魅力。没有这个,你脱光了都没人看。
纪录片解说的设定从来就是一个角色的设定,是一个有特点的角色在表演。如果你身上有吻合于影片的精神气质和知识储备,你就能理解到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格和表达。
声音设计是一个系统,是关系到影片整体声音风格的,解说是嵌入其中的重要环节。
当然,光自己“冷酷”是不行的,还得要大家的配合,不然雷磊就冻死了。角色在表演的时候,会有化妆、服装、道具、置景的配合。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后来的《超级工程》中,我们将雷磊这个角色纳入了《超级工程》这个庞大系统当中。
曾经在台湾拍摄的时候,我遇见当地黑社会办酒席,包了半条马路——注意,是马路。席间来敬酒的,是一个黑黑瘦瘦矮矮的老头,据说是当地很有势力的黑社会二老大。声音低沉,人狠话不多。他身后站着两个一米九多的壮汉,对,跟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个样,露在外面的皮肤上全都是纹身的那种,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气场和压力。
这种配搭让我印象深刻,这也是《超级工程》声音系统的原型。
在录音的时候,我告诉雷磊,你就只管冷冷地说,其他的交给我们。
其他的,是什么?画面、音乐和声效。
“你就是那个黑黑瘦瘦矮矮的老头,声音冷峻坚毅,不需要虚张声势夸大其词。夺目有力的画面和音乐声效就是你背后的保镖。越是“超级工程”,你越要“举重若轻”,这才是中国超级工程的自信。歌颂和亢奋只会显露心虚与胆怯。”
后来,雷磊还参演话剧,从舞台表演的角度更广泛深刻地打磨着自己的表演功底。现在如果有适合他的片子,他已经做到无人可以取代。因为他的风格已经完善到独一无二,无法模仿了。
至于最后为什么选定了雷磊为《汽车百年》解说,让他拿到了第一张门票,我想我和雷磊都应该感谢那个片子的总导演陈怡女士等主创人员。她给了我们坚持的力量,以及施展一些技巧的空间——片子临近播出,那么时间就成了我们的盟友。
在你觉得雷磊运气好之前,你需要有足够的实力,让别人希望给予你更多的运气。
我们能够从雷磊的故事里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呢?
首先是那1200多集片子。这是一切的基础。我相信它带给雷磊的,除了语言基本功的熟练运用,还有在麦克风前的自如和自信,和忘记基本功和麦克风的漫长的10多年。
其次,除了嘴皮子上的功夫,你得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它是某种技能或者喜好,至少它会带你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这个世界,感受创作的规律,摸索它们之间的通感。多出采蜜,它会带给你独特的气质,这是你之所以成为“名嘴”的必备前提。
然后,性格与声音其实是一回事。打磨自己的性格,或者专于一种,或者多重多属,都可以——这些都会你的语言里的断句、重音、节奏中暴露出来。
再然后,要知道自己是一个演员,是演员就要有灯光服装布景的配合,尽量把自己嵌入一个审美系统当中。跟客户在交流的时候,也是为了完善好一个系统,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唯一考虑的。每一个解说员的成功,都是一个系统的成功。
最后,也是我这篇文章希望重点强调的,纪录片语言的“对象感”和“讲述感”,并不是必须的。这里所说的对象感,是指有些人告诉你的“对这一棵树说话”的那种。这里所说的讲述感,是相对于“居高临下”的“新闻腔”和传统纪录片中的“评论腔”。或许你是孤芳自赏的,只要你在恰当的环境中孤芳自赏,而且真的值得孤芳自赏,这些都不是问题。
我所期待未来出现的,是一个有足够魅力的人,是一个有独一无二特点的人,是一个除了播音解说专业以外还有其他兴趣爱好特长的人。当有这么一部片子出现,你所储备的东西,一定会让你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