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归途,国宝永存——中国矿业大学梦启支教团开展“带国宝回家”主题教育课程
这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网络短剧,以其独特的创意、紧凑的剧情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剧中,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的视角,讲述了它们被掠夺、流失海外,以及渴望回归故土的动人故事。这些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的每一次“逃脱”尝试,都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为此,中国矿业大学梦启支教团梦启三班在贵州省金沙教育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开展“带国宝回家”主题教育课程,由邓楠老师担任主讲人。
课程伊始,通过提出“什么是国宝?是动物园里的熊猫?还是博物馆里的藏品?甚至是我国的非遗技术?”这一问题,邓老师巧妙地引出了“国宝”这一概念。随后,邓老师给出了国宝的定义:国宝是指一个国家特别珍视的物品,其往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或艺术价值,且往往与该国的历史、文化或自然遗产紧密相关。紧接着,为了让学生们有更直观的感受,邓老师鼓励学生们拿起画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国宝形象,课堂氛围瞬间活跃起来。下面,邓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主要人物: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并播放了对应的视频。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们见证了玉壶历经波折重返故乡的感人故事,同时也被深深触动。同时,邓老师还播放了剪辑过后的视频片段,视频主要讲述了男主带着玉壶在大英博物馆与其他物品一一道别后重返故乡的故事。借助这两个视频,邓老师将学生的思绪引向了一个更为深远的话题:国宝为何会流落海外?为深刻揭示国宝流失的深层原因,邓老师结合我国近现代史,特别是火烧圆明园等历史事件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国宝流失的历史做了详细介绍。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物保护意识,邓老师引用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的话:“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接下来,邓老师展示了我国从建国以来到现在综合国力的飞速增长,强调我们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能够自信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强大国家,这一转变为国宝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课程的尾声,邓老师还介绍了像敦煌女儿樊锦诗这样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以及自媒体人通过创新方式传播国宝文化的努力,以此让学生们意识到,文物保护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最后,邓老师以习总书记的话作为结语:“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欢呼。”至此,本堂课程正式结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期盼,那些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巅峰、又因乱世颠沛流离的文物们,能够重回故土,见证复兴昌盛的中华!
作者:徐恋
摄影:龚鑫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