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为题材,描述一位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拼博从大山深处走了出来的动人事迹,文中涉及的人物和名称略作改动。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南方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一个小男孩伴随着响亮的哭声降临在一个世世代代为农民的家庭。
他的到来没有给父母亲带来多大惊喜,因为父母亲之前已经给他生了三位哥哥,在那个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的那个年代,可以说他的到来只能是增加家里的负担,本来就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了。
孩子是父母亲的心头肉,再苦再难也得自己养着。目不识丁的父母居然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硬是把四个男孩抚养成人了。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个小男孩因为在孩子里排行老四,父母干脆给他起名叫四强,意思是希望小男孩能够健康强壮地长大成人。
小四强果然如父母所愿,在父母亲和三个哥哥的共同爱护下,茁壮成长。
小四强长到七岁的时候,父母亲给他报名上了村里的民办小学,并取名杨林,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像大多数孩子一样,杨林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放学了老老实实回到家里,学习成绩也很普通。
农村的孩子懂事早,那个年代只要长到九岁到十岁的孩子都要帮家里干点活了,杨林长到十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大少年了。
这天,天气晴朗,父母亲要上山砍些干树枝当柴火烧火做饭,当然也要带上四个儿子一起上山干活,人多力量大嘛。
父母亲准备好砍柴的工具带上四个儿子出发了,他们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一步一步爬到山顶上。
此时,父亲发话了:“现在大家拿好工貝分头到山里面,寻找干枯的树枝,用镰刀把它吹下来,然后把砍下来的干树枝集中在一起,用绳子把它们捆好,一个小时以后,大家背上捆好的干树枝到这里集合,我们一起下山。”
母亲关切地补充道:“娃儿们,你们砍柴的时候,千万当心啊,手离砍下的地方远一点,小心别砍到手上了哦。”
四个儿子一齐应声回答:“明白了",大家便散开到山里去寻找干树枝了。
杨林拿着砍柴工貝往山里走,虽然说是第一次上山干这样的活,但是男孩胆子大,他很快就进入角色了。
杨林一路砍了一些干树枝,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眼看一个小时快到了,便把砍下的树枝集中在一起,又用大麻绳把干树枝捆成一捆,并且绑好打结,这才轻轻舒了一口气。
杨林背着捆好的干树枝,一步一步往山外走,不一会儿便到父亲指定的地方。此时,大哥,二哥,三哥也陆续地背着干树枝往这里来了。
眼看时间还有点早,杨林站在大山的山顶上,仔细看了看刚才自己和家人走过的山路,不禁不寒而粟。
这是怎样的一条山路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径,有点陡峭,路的两边长满野草,野花,还有些荆棘。山路那头的山脚下,便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小山村,村里共有几十户人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听父母亲讲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的祖先就搬进这大山里生活,在这里结婚生子。同村的小伙子找同村的大姑娘结婚的现象很多;也有一些小伙子找外村的大姑娘结婚的;村里也有一些大姑娘远嫁外村小伙子的。
外村就在另外一座大山的山脚下,和外村的小伙子和大姑娘谈恋爱的人,他们平时来往比较困难,那个时候交通很不方便,他们得翻过大山呀。
这里的大山一座连着一座,都是高高大大的,大有十万大山之势。村口的小溪日夜不停流动,流向连绵不断的大山深处,最后流向哪里不得而知,清澈的溪水滋润着山里人家周围的农作物和庄稼。
这些大山底下共有多少个村庄也不得而知,父母亲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和哥哥们,轮到父母亲在这里生活也不知道是第几代了,很少有人走出这群大山的。
看到这些情景,杨林不禁慷慨万分,心中暗暗想道:“从今往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娃儿们,背上干树枝,我们准备下山吧。”父亲的话唤醒了杨林的沉思,他回头一看,父亲母亲已经背了大大一捆干树枝回来了。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一点不假,这回还是父亲打头,母亲跟后,接着是哥哥们,杨林最后,一家人背着干树枝艰难地一步一步沿着崎岖的山路下山了。
走了不大一会,杨林就感觉气喘吁吁了,浑身开始冒汗,那个难受劲至今还记忆犹新。杨林不想拖全家人的后腿,于是强忍着难受,咬牙切齿地紧跟家人后面,硬是坚持着走到山底下来了。
这次的上山砍柴经历深深触动了杨林幼小的心灵,从此他便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格言深深记到脑海里,更加发奋图强,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