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一、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最近,A君被喜提为部门负责人。
从普通员工到中层小领导,高兴了一阵后,A发现自己再也笑不出来了。
场景一:
凌晨1点。
“铃铃铃!”
A的手机铃声大作。
“这个月的指标怎么搞得,怎么还不如上个月?”隔着电话,A都能感觉到领导那喷薄而出的愤怒。
“领导,您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去找您汇报。”
“明天我要出差,你上哪汇报去?现在就跟我说说,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你打算怎么改进?”
A赶紧跑到厕所,用冷水冲冲脸,强打起精神来:“领导,我分析问题出在以下几点……”
场景二:
员工B来找A请假:“领导,我最近身体不舒服,想跟您请两天假,休息调理下。”
“……”
之前大家在一起时,B经常请假外出接私活。还曾在无意中,和A透露过自己的副业收入,的确不菲。这次他请假,十有八九还是这种情况。
那,该不该批假呢?
此刻,A的大脑里就像有两个互相争吵的小人:
“他明明是在装病,当然不能纵容这种行为!”
“B是部门的老员工,毕竟之前都是在一起的兄弟。总不能刚上任,就留下个过河拆桥的骂名吧。”
如果是你,会怎么办?
场景三:
连着加了几天的班,今天终于能喘口气,按时下班了。
“最近忙这个项目,大家辛苦了,下班一起去喝一杯吧。”A提议说。
“额……我家娃今天没人接,就先不去了。”
“领导,我家里也有点事,不好意思哈。”
“……”
原来只要一招呼,大家就三五成群地出去聚餐。现在,却成了“孤家寡人”。
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A暗暗地想:这个升职,到底是喜还是忧呢?
二、你还在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吗?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
在职场中日夜打拼的我们,自然都想受到领导重用,升职加薪。
可升职后就万事大吉了吗?
很可能会像A君一样:不但没有更顺心,反而在上级的苛责与下属的冷落之间,被双面夹击,陷入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
在《能力陷阱》这本书中,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埃米尼亚·伊贝拉说:
不管你从事目前的工作有多久,或是你离更高一级的职位有多远,如果你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换,那就意味着那些让你获得目前成绩的东西,现如今已经没有办法继续给你带来更多的成绩了。
如果你的做事风格、认知水平没有跟上环境的变化,就会掉进“能力陷阱”中。
正如A君。
虽然职位变了,但是他对上级、下属的态度,做事方法并没有改变。
对工作,还会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对以前的同事,现在的下属,还会把他们当作平级的兄弟姐妹。于是,各种烦恼应运而生。
因此,当你的能力与岗位、职责出现了不匹配,你就需要升级了。
可具体又该怎么升级呢?
三、一个原则,带你顺利逃出“能力陷阱”
一年春晚,著名喜剧演员陈佩斯演过一个小品,叫《警察与小偷》。
为了给同伙放哨,小偷“陈二小”假扮成了警察。在与真警察的接触中,二小逐渐进入了角色。他练习了警察的指挥动作,反复默念“我是警察,我是警察”,还主动帮助盲女过马路等等。结果,因为“入戏太深”,最后竟然“抓住”要逃跑的同伙,完全忘了自己的小偷身份。
那一句“我真的是小偷?我怎么会是小偷呢 !”足以说明:装得时间久了,假的也会被当成真的。
那么,回到 “职场升级”的话题上,《能力陷阱》一书的作者埃米尼亚说: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领导者,是因为他所做的,就是一名真正的领导者会做的事。
也就是说,你得先有行动,才能完成观念上的转变。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具身认知。
说的是,身体行为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比如说,情绪。你是先感到伤心,才落泪?还是因为流出了眼泪,才知道自己伤心了?
行为主义先锋,威廉·詹姆斯认为:人们的情绪都是由具体行为引起的。
也就是说,先有流泪的动作,才会出现伤心的情绪。
也许你会说,这也太难分清楚了!那我们不妨再举个例子。
很多讲授演讲技巧的书,都会让你先练习昂首挺胸,打开身体,放开声音。其实,这也是通过改变行为,来影响情绪,增强自信的方法。
因此,要适应职场变化,完美升级,就要遵从“由外而内”的原则,从改变行为开始。
那,又有哪些行为需要改变呢?
四、3个硬核技能,助你完美升级职场
《能力陷阱》提出,要实现“由外而内”的改变,3个技巧不能少:
重新定义你的工作;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尝试多方向发展。
1、重新定义工作
你越擅长做某些事,花时间做其他事的机会就越小。
因此,无论你是要争取升职机会,还是已经获得提拔,都应该先花上一些时间,重新看待自己的工作,努力跳出“能力陷阱”的限制。
比如说:
主动接触专业以外的项目,走出“舒适区”;
多参加外部会议,论坛等交流活动,提升影响力;
试着用讲故事的方法,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讲解,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观察那些成功的领导者,学习他们与人交流,决策思考的方法思路;
……
总之一句话,你需要走出员工视角,站到更大的格局上,看待自己和组织的工作。
2、建立人际关系网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人际关系顺了,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人际网呢?
有2个步骤:一是认识对方,二是维护与对方的关系。
你大概听说过由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
但是在《能力陷阱》中,这个数字已经从6变成了4。
也就是说,只要通过4个人,我们就可以和任何一个人建立联系。
所以,只要我们能做到——
初次见面记得带小礼物;
主动给对方写感谢便条;
积极交换社交名片……
就能拥有越来越宽广的社交圈。
但是,大规模的朋友圈,又该如何维护呢?
现在请你想一想,自己有多久没和朋友一起吃个午饭,聊一聊生活工作了?
我们常常日复一日地陷在忙碌中,而忽略了与朋友的联系。
然后,逐渐彼此疏远,最终没了联系。
为了避免自己好不容易建起的圈子缩水,你可以对好友进行 “管理”:
目前,我的联系人有多少?
哪些人需要每个月都保持联系,哪些人可以一年联系2-3次?
我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
总之,在这个时代,拥有更多人与人之间的“联机”,你就能跑得更快、视野更广、思考更全面。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你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同时让自己更有价值。
3、尝试多方向发展
在《爆裂》中,曾有过一个比喻:在狂风暴雨的摧残下,坚硬的橡树被连根拔起,而随风曲折的芦苇在风雨之后仍然可以屹立,不断繁衍。
大块头的力士与柔弱的太极大师对决,一定是力量大的力士获胜吗?未必。
你肯定了解过很多“以柔克刚”的案例。
换到职场上,道理都是相通的。
面对环境、职位、工作职责等变化,如果一味恪守着“我只能做这个”“我最擅长这个领域”的话,会让自己成为无法适应未来的不知变通者。
而明智的做法则是,成为随风飘摇的芦苇,柔软地适应改变。
要做到这一点,你至少要拥有2点能力:
一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做到虽然柔软,但是有底线原则;
二是拥有强大的创造力,能够发现难题的不同解法。
于是,你就能遇境而定,遇强则刚,遇弱则柔了。
总之,当问题出现时,一味地苛责别人,是蠢人的做法。
只有从自身改变做起,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姿势。
胜利,总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不妨就从行动开始,走出“能力陷阱”,拥有过人的智慧。
最终登上山巅,迎来自己的辉煌时刻!
你可以的。
—END—
我是董小琳,世界500强主管,用心写作的宝妈。
很高兴,能在这里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