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等一系列的指标异常,往往意味着中风、心梗的高发病风险。
比如血压指标。
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10年内发生心梗或中风的风险可达20%-30%,同时合并有吸烟、糖尿病或体重超标等因素者风险更高。
但好在这些指标直观且一旦异常容易被察觉。相比之下,有一项指标,就太容易被忽视和遗漏了!
1945年4月12日,美国战时总统罗斯福突发脑溢血去世。
丘吉尔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深情缅怀了罗斯福的逝世,他写道:“罗斯福在战争最关键、美国政策最需指引的时刻离世,令人痛心!”
然而,罗斯福的逝世不仅事关二战及二战后的美国政局,更直接催生了现代心血管病的研究框架。
在此之前,高血压病甚至都未被列入疾病的范畴。
基于对罗斯福高血压悲剧的深刻反思。
1948年,美国继任总统杜鲁门批准成立了美国国家心脏研究所(现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辖机构之一),同年,在马萨诸塞州的弗雷明汉镇启动了一项至今仍在继续的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
这项后来被称为“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基石性研究,通过长期追踪大量普通人群指出:
除高血压外,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肥胖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为了进一步揭示体力活动变化与未来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一项名为青年冠状动脉风险发展的研究(CARDIA)也于1985年正式启动。
该研究以3068名年轻成人为对象,耗时35年,几乎贯穿了研究对象的整个成年期。
2025年7月23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杂志正式在线发表该研究成果,其核心内容概括如下:
从年轻时期开始,参与者的体力活动呈稳步下降趋势,随后在晚年趋于稳定。而在后续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这种下降趋势来得更早、也更陡。
具体的关系和联系是这样式的:
发病前12年:活动量开始悄悄减少;发病前2年:活动量下降速度突然加快;确诊心血管疾病后:容易彻底陷入“懒得动”状态。
也就是说,从防治角度来看,中风、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不是突然的,而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
其中,体力活动的减少,可能正是这个过程中最早出现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信号之一!
总而言之,心血管病在发生的12年前,就已出现了体力活动减少的预警信号。
越早出现的体力活动减少,越容易因为类似于“不得劲”、“不想动”的感觉而为人所忽视。
还有就是被当作“亚健康”一带而过。
至于体力活动减少何以会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根本原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中期(又叫无症状期和缺血期)血管并未出现明显的狭窄而影响血液供应。
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中期。这个阶段的心脏虽未受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影响,但泵血效率已经开始不易察觉地下降。
在此影响下,心脏可能需要更加费力才能完成同样的工作,而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后,疲劳感也比过去更强,恢复也更慢。
其结果就是,“不得劲”、“不想动”但又不至于被描述为“疾病症状”的感觉,会下意识地、不知不觉地让人选择减少活动量,以避开这种轻微的不适感。
这是一种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同时也是疾病最早的预警“信号”。
所以,当你经常懒得动或身体活动量突然断崖式下跌时,就要警惕心血管疾病了。
尤其本身还具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或血压、血脂等指标已经处于临界乃至异常状态。
此时,最好的办法是行颈动脉彩超或CTA之类的影像学检查,以获知具体的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以便及时采取药物或非药物类的应对措施。
至于非药物类的应对措施,又以维持每周150分钟左右的中等至高强度体力活动或曰运动为宜!
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中,存在着诸多的恶性循环。
就拿最好理解的高血压与动脉硬化之间的恶性循环来说吧,高血压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又进一步升高血压。
其实,体力活动减少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也构成了恶性循环。
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体力活动减少,而体力活动减少又会导致能量消耗降低而加重三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不良影响。
如果上升到行而上学的话,这又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题了。
哎,算了,咱们还是别扯蛋了!
我们只需通过该项研究知道——
体力活动减少的时候很可能就是“病根”悄然埋下的时候,而增加体力活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上述恶性循环而让自己获得更高水平的心血管健康即可!
变肠道菌群组成,促进某些细菌将食物成分(如芳香族氨基酸)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