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行业,有个神秘现象:新发行的基金总是被抢得热火朝天,而老基金却总是无人问津。
新基真的会更香吗?造成这种现象的,又是什么耐人寻味的原因?
新基老基谁更好
同一基金经理,同一类型或风格的基金,除非是老基金有重大瑕疵,一般都是买老基金更好。
1、因为是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类型也相同,那老基金和新基金持仓一般大同小异,但新基金建仓一般需要3-6个月,碰到牛市,会贻误战机。而当新基金密集发行时,往往是牛市。
2、新基金建仓,如果买的标的和老基金一样,相当于新基金给老基金抬轿子,老基金受益更多。
3、老基金申购费用更便宜。新基金的认购费一般在1%-1.5%,碰到行情火爆,抢都抢不到,更别想费用打折了。但老基金,在且慢这样的平台购买,申购费用一般都可以打一折。
4、老基金成立时间更长,更能体现基金经理的真实实力,拥有优秀业绩的老基金是基金公司的招牌、基金经理的脸面。
基金经理都想拥有一个有着长期业绩曲线的基金,作为职业生涯的荣誉,如果拥有一个二三十年优秀业绩曲线的基金,无异于拿下了基金业的奥斯卡奖,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荣誉。
虽说基金经理要对其管理的基金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但资源是有限的,总会有些基金得到的资源会稍多一些,管理的会更用心一些。为什么大家都能记住巴菲特呢,因为他创造出了一条超过半个世纪的优秀业绩曲线,业绩斐然,成为一代传奇。
背后的原因
那为什么基金公司喜欢发新基金呢?这个就涉及到投资者的认知和基金行业的利益了。
1、大部分投资者错误的认为,新基金净值为1,是便宜的,所以心里上更倾向于买新基金。基金公司为了迎合这种心理,也愿意新发基金。实际上,净值只是个记账方式而已,你的获利取决于净值的增长幅度,而不是净值的绝对值水平。
2、投资者喜新厌旧的特性,以为新的东西总是好的,喜欢炒新股,买新基。殊不知,投资这个行当,时间的沉淀,阅历的增加更为重要,反而“老”的更好。至少,能成为“老”,说明能活下来,基金经理没有被市场和基金公司淘汰,而新的则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
3、新基金更好发。新基金是一张白纸,没有历史业绩的包袱限制,容易做营销。但老基金就不一样了,有优秀投资能力的人本来不多,很多老基金,业绩做得很差,这让基金公司怎么去营销呢?如果你发现一些成立很久的老基金,规模却小的可怜,可要当心喽。
4、利益不一致带来的代理风险。基金行业存在“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的现象,在牛市中,新基金发行火爆,动辄百亿,能给基金公司带来巨额利益。
基金公司是赚管理费的,追求的是规模最大化,而基民追求收益最大化,二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行情火爆时,加上基民热衷于买新基金,那基金公司自然火力全开,拼命发新基金喽。
5、新基金对销售机构的佣金更多,销售机构更愿意推新基金,如果都推荐用户去买老基金,就没人买新基金了,那些银行、券商等代销机构怎么赚钱呢,销售人员怎么拿奖金呢?
所以说,金融这个行业专业性强,信息不对称,从业人员离钱又太近,在巨额的激励的诱惑下,有可能做出违背投资者利益的事。比如:
为了多赚佣金诱导用户频繁交易;
在市场高位狂发基金,套牢大批基民;
迎合市场风口,发一些所谓的热点基金,等热点一过,一地鸡毛;
推荐用户买新的费用更高的基金,而不是买更便宜更好的老基金。
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这么多年,这些现象并未消失,甚至都没有减弱。行文至此,不禁感慨,有一个专业的、为客户着想而不是仅考虑自己利益的机构,在这个社会中,真是太难得了。
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且慢自夸一下:
且慢自成立以来,坚持做买方投顾,始终站在用户这边,致力于改变中国人买基金的方式,哪怕是能改变一丢丢也是好的。
我们更愿意看的远一些、想的深一些,找到那些愿意和我们同路的投资人,与我们的同路人一道,安心、不焦虑地赚取资本市场合理的回报,这也是我们的商业模式和社会价值。
我们相信,投资的回报不来自短期的市场预测,不来自所谓的内幕消息,通过低估的价格买入优质资产并长期持有,普通投资者也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
如果你也认同这种理念,欢迎与我们同行,也欢迎将我们推荐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