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在创业大学“同心同行——做智慧班主任”培训现场,曹春梅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赵兴老师与南京师大的曹晖博士就“班主任和原生家庭谁更应该为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负责?”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互动。
下面是该问题的交流过程。
赵兴老师:曹老师您好,您刚才说班主任老师创设的班级环境是造成现在学生压力大,心理状态不佳的主要原因。我不太同意您的看法。您在之前的讲课过程中也提到了,孩子在三岁时会初步形成自己的心理模式。而心理学上也大都认为三到七岁是孩子心理模式构建的关键期,作为一名班主任,这个时期还没有介入孩子的教育过程,因而无法为孩子不良的心理状态负责。所以,我对于班主任应当为学生不佳的心理状态负责,感到疑惑。
曹晖博士: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刚开始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和你的观点是一样的,我也认为原生家庭要对孩子的心理状态负主要责任。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得深入,我渐渐发现,很多中国的孩子,在七岁的时候并没有离开父母的怀抱,真正完成心理模式的建构。在这种情况下,集体环境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而主导着这种班级环境的主要的因素,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作为大环境的一部分,最直接的作用于学生,这种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近年来,我做心理咨询的案例积累的越多,就越让我发现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影响之大。因为中国孩子独立性缺失,心理成熟的更晚这种情况,我觉得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更大,应该对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负起责任来。不知道这个回答能否让你满意。
赵兴老师:谢谢曹老师的解答。我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但是班里需要关注的孩子很多,我一人之力力不从心。还有,有的孩子心理状态很糟糕,我希望这个孩子能够进行正规的心理咨询,但是,家长并不能接受心理咨询这种方式。这样该怎么办呢?
曹晖博士:首先,我要指出‘改变’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一个人是无法被别人改变的。真正的进步都是来源于自己。心理咨询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我可以形象的给你演示一下。请这位老师,跟我配合一下。 (曹博士请身边的一位男老师,站到了他的身前,请他在前面慢慢走。而曹老师把手轻轻贴在他的后背轻柔向前推,示范的男老师,随着曹老师的推力越走越快。)
你看,能够做的只是轻轻推他,而并不能决定他的方向。我们并非是要扭转改变他,我们只是推动他帮助他,让他自己的进程更顺利,更快一点。所以,要放下改变的想法。改变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并不能给学生真正的帮助。
我再来回答你家长不接受心理咨询的问题。坦白的说,这是一个现实状况。现在能够真正昨晚心理咨询的咨询师并不多,资源本身很稀缺。一个小时的心理咨询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家长无法接受,情有可原。这是一个难堪的现实情况,很遗憾。
赵兴老师:谢谢曹老师,非常感谢。您的解答,对我深有启发。抱着‘改变’的心态去做不太现实,我会调整自己的期待,争取给学生更多的帮助。
主持人曹春梅老师的感悟:赵兴老师的问题也是大家的困惑。我们都用过很多办法试图改变那些学生的成绩、习惯、品行,有时我们成功了,更多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付出根本无法改变一个人,最多改良一下,甚至连改良也达不到。教育学上讲,一个人的发展,百分之八十五来自遗传,剩下的百分之十五才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力的结果。每次在教育学生中遇到阻碍,我和赵兴老师一样感到原生家庭的力量强大,学生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延续,班主任经常无能为力。今天曹博士的回答,让我们重新审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对班级舆论的引导,在同伴关系中亲疏的指导,我们不得不承认哪怕相处时间仅仅三天,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是存在的,更不用说三年甚至六年。但是既然改变很难,那么曹博士所提出的“陪伴”这个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学生在前面走,慢慢地不让他觉察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陪他走一程,有时在前,有时在后,可以拉拉手,可以推他一把……班主任能做到的就是这个了吧——陪伴,同行,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