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橘子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熊猫校招
“秋招”,即大学毕业生秋季就业招聘会,一般从9月开始,持续到12月。对于国内应届高校毕业生而言,秋招意味着求职正式拉开帷幕。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很多海外学子,也在毕业后纷纷选择归国就业。
但最近,某位远在英国的小伙伴表示很尴尬,10月美滋滋地进行毕业典礼后,回国发现秋招已经过去了一半!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就开始拖着行李箱奔波在宣讲会和招聘会。而11月毕业的土澳小伙伴和12月毕业的美利坚小伙伴好不容易回归祖国的怀抱,还没来得急亲吻这片土地,便发现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秋招结束了???
每年年底回国找工作的留学生有多少?
留学生回国找工作是件平常的事,很多同学花费了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出国深造,为的就是在国内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么每年年底毕业回国找工作的留学生有多少呢?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从2007年的14.4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54.5万人,同样稳定增长的是回国留学生的数字,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
为什么留学生的求职之路会越来越难?
曾几何时,出国深造、学成归国的群体被贴上了“海归”的金字标签,在职场中熠熠生辉。在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互联网科技方兴未艾,面对挑战重重的时代背景下,海归们被认为理应在语言、思维方式、文化多样性方面更具竞争力,也被职场寄予厚望。所以海归正成为国内高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端职位的热门需求对象。
然而,从早年间的物以稀为贵到如今祛魅后的回归平常心,也不过就这十年的光景,归们所面对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人社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据前程无忧自有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6月30日,有海外留学经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简历超过51万份,海归们需要面对来自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海归的双重竞争。
工作经验成海归求职焦点
提到海归,难免会对海归们在海外的职场竞争力产生好奇,《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调研数据显示,31.4%的海归拥有海外工作经验,30.0%的海归曾考虑海外就业却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有38.7%的海归表示从未想过在海外求职。
海归认为阻碍海外求职的五大原因在于:
受制于国外政策(57.5%)
缺乏实习经验(52.8%)
自身语言能力不足(42.5%)
专业需求小(35.4%)
国外文化适应问题(33.1%)
海外求职不易,回国求职也并不简单,关于海归在国内求职是否存在劣势,《报告》数据显示,约8成(79.3%)的海归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存在一定劣势,海归认为影响自己求职的负面因素集中于两点:不熟悉国内的就业形势与企业需求(45.5%)、回国时间与国内招聘季时间不符(39.2%)。
总体来看,超过9成的海归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
没有相关工作经验(63.2%);
专业能力不足(36.2%);
海内外求职者众多、竞争压力大(33.8%);
企业用人需求与自身有差异(30.2%);
缺乏表现和包装自己的能力(27.8%);
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25.3%);
面试技巧不足(24.8%);
错过校招季(23.4%);
对自己的定位过高(22.1%);
所学知识在工作中难以应用(21.5%)。
综合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工作经验已经成为可以左右海归求职结果的重要因素。
海归是否已经不吃香了?
有报告显示,泛互联网行业成为海归的首选行业,海归在国内就业的平均实际薪酬为7306元,低于期望值12.1%,但比国内同等学历的应届生平均高出17.2%。
虽然海归的工资比国内的应届生工资要高,但也有一些国外的留学生的底薪比国内的大学生要低。所以在面临如此大的竞争压力,留学生回国找工作,真的不能掉以轻心,要提前做足准备。
《2017年“海归”就业力报告》显示,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教育培训、机械制造五大行业对“海归”的需求量最大。所以海归可以不再扎堆在互联网行业,可以在不同的行业去发展。
那么海归留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国内校招,拔得头筹呢?
1 / 职业规划要趁早
很多招聘留学生的HR跟阿熊反映,相当多的留学生,无论他们毕业于什么样的院校,都还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规划。
由此,阿熊建议,明确选择归国求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结合国内的就业环境、自己的专业,规划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举个栗子,例如,
① 专业自带光芒。如果自己的专业在国内的行业发展前景还不错,像互联网、新技术、新能源等,都可以选择寻找专业对口的岗位;
② 专业的“万金油”属性。要是本专业在国内的行业发展比较平稳,如市场、广告、那么在国内的就业竞争可能就会相对激烈些,如果确定了要走本专业的路,那也就意味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③ 专业够生僻。万一自己就读的专业相对生僻些,也不要慌张,结合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喜好,及时为自己找一个Plan B,这样一来选择也就多了很多。
在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后,要做的就是一门心思地为之奋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在校期间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或者是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丰富自己的经历、阅历,让自己的优势变得更多更强。
2 / 时间安排要做好
有了前面的职业规划后,就要好好想想该怎样安排回国后的时间,朝着自己的dream offer一步步靠近了。
说起时间安排,就不得不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应届生”的概念。很多归国求职的留学生都会被这个问题难倒,不知道自己该以怎样的身份走进庞大的人才招聘市场。
其实,“应届生”指的是在当年6、7月份拿毕业证的国内大学毕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也存在部分每年的3月份前后拿毕业证的国内研究生),也就是说,在归国留学生中并没有“应届生”的说法。
因此,在毕业回国后开始算起两年内,海归们都是可以参加校招的,也就是国内在毕业前年9-12月份的秋招和毕业同年3-5月份的春招(具体还是要看企业的人才招聘要求)。
那这时候可能就会有小伙伴问了,“可是我毕业回国后已经错过同年应届生校招的时间了该怎么办呢?”
别急,阿熊还有招。
① 企业补招。在毕业前年12月到毕业同年1月的这段时间里,很多外企会开始第一批补招,也有很多企业专门针对海归保留的岗位会在这个时候开放;
② 关注社招招聘。到了毕业同年3-5月份的春招时期,除了正常的校招外,海归们也可以多多关注社招的岗位招聘。
③跑大学招聘会与海归专场招聘会。回国后,可选择有针对性地多跑跑所在城市的各个大学的招聘会和针对海归的专场招聘会,眼界放开点才能收获到更多的机会。
如果很不幸,上面的时间段你都错过了,
暂时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
不妨
有目的地尝试gap一年
利用多一年时间充实自己,为日后寻找自己心仪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等到毕业同年9-12月份的秋招,也就是下一届的应届生秋招,再狩猎一波。
当然了,gap一年并不意味着坐在家里打机消磨时间,可以先去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找一些相关的实习机会,或者考取一些必要的资格证,以丰富自己的简历内容,在毕业同年的3月份就可以边做实习边参加春招和社招,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签约,没有机会就继续做实习或找新的实习,因为这个时间段找实习比求职容易。到了9月份就提前入手准备秋招,拼4个月。大概在11月-12月间确定工作offer。
gap一年相对而言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这意味着你的求职战线将会拖长,需要本人具有很强的耐心和抗压能力,但还是要相信自己能够收获雨后彩虹。
3 / 校招信息要明了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信息流通与回传的速度越来越快,留学生在海外也可以轻松地获得国内的求职信息,不必等回国后才仓促求职。
近几年,国内招聘市场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不仅有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老牌专业求职网站,还涌现了一批专门发布实习、校招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如熊猫校招(ID:pandaoffer)、金融小伙伴等。这些求职公众号还会组建求职群,在群里对留学生进行求职辅导,帮助其完善简历、做求职规划。如今,空间距离早已不是导致求职步伐落后于人的障碍。
4 / 考取证明别忘掉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个大家很容易直接忽略的问题。在国内,很多岗位的就业是一定要有相应资格证,有无这些证件已经渐渐成为部分用人单位是否会约你面试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一些银行、证券公司的岗位都需要相关从业资格证。
很多同学会觉得,在国外考证周期会比较长,往往自己毕业了,证件都还没拿到手,所以干脆选择了忽略。再加上常年留学海外,不了解国内资格证考试的相关信息,等到了回国求职后才发现,没有这些证真的是寸步难行。
前面的时间安排中也提到了,很多留学生归国后往往会选择gap一年,在找实习经历丰富自己简历的同时,也会安排出时间去考取必要的资格证。
当然,对于这种海归缺少资格证的普遍情况,部分证券公司也会提供一定的“宽限期”。在肯定了应聘者的能力并给予了面试通过的结果之后,这些公司会给予offer并对其进行入职培训,此时海归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宽限期”去考取相关的资格证。
5 / 求职心态要摆正
据《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内雇主认为海归面临求职压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我定位过高(75.9%)和对薪资待遇要求过高(54.5%)。心理期待与实际能力之间的落差容易造成心态失衡。留学生应沉下心,准确认知自身实力,既不应因留学经历沾沾自喜,自觉高人一等,也不应因几次面试不理想便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失去信心。
综上
职业规划要趁早
时间安排要做好
校招信息要明了
考取证明别忘掉
求职心态要摆正
阿熊的这首打油诗大家都记住了吗?
相信所有看到这里的“小海龟”们
都是诚心诚意想要归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的
阿熊也希望这首打油诗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到大家
让大家都能够在归国后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巅峰
-END -
今日编辑|橘子
数据资料来源 | 智联招聘、应届生毕业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