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睿睿见外婆把他的玩具——衣服标签,扫到撮箕里,一下急着就要扑过去,外婆怕他沾到垃圾灰,一边说:“我给你捡,”一边躲了他几次,他更急得跳脚一直去追。
我在旁边生气地吼道:“自己的东西不收拾,不给他,丢垃圾桶。”
后来外婆捡起来给他,他就一直在我旁边一直重复:“妈妈,我不原谅你,妈妈,我不原谅你……”
我没理他,他跟念经一样不断重复,我偶尔回一句:“我也不原谅你。”
一直僵持了大概20分钟,眼看到睡觉时间了,我知道他若过不去,今晚估计很久都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可能半夜起来哭。
于是我跟他说:“虽然你不原谅我,但我还是很爱你,你觉得我很凶,那你凶我吧!”
他做出呲牙咧嘴的样子,我给他计数,感觉到了十二次的时候,他会有些憋笑。
到了十八次的时候,我问他好点没有,他说没有,我感觉到他发泄过后要好点了。
于是我说:“其实这件事,我们两个都有责任。”
他问:“你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我说:“我的问题是太凶了对不对?妈妈跟你道歉,对不起。那你有什么责任呢?”我跟他解释了几句,然后把他抱着,他没有抗拒。
直到他说:“那我也有责任,可是我说不出来。”
他一边说,一边绷不住哭了。
我抱着他,安慰他道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今后怎么做,但是感觉他没怎么听进去,陷在自己的情绪里。
“你说不出来’对不起’吗?”
“嗯,我没想到我们的这么小的误会,你跟我说对不起,可我说不出来,我害羞。”他说着绷不住大哭了起来。
“没事,妈妈知道了,我可以等你,你可以用我们约定的手势表示就可以了。或者我不看你的眼睛,你悄悄说。”
“不,我要看你的眼睛,妈妈,对不起!”他看着我的眼睛,说完垂下头,继续哭。
我也忍不住哭了,我知道这是5岁半的他自出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不起”,所以我知道对于敏感又自尊心极强的他,这是多么难的事。
“妈妈很感动,睿睿很勇敢。”我抱着他,我知道,这时的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我们的心与心之间有暖流。
“我也很感动。”这句话一直到他睡觉之前,重复了大概二十次,每次一说出口就止不住眼泪,我们知道,经过这次的事,我们更爱彼此了。
我没想到,简简单单的“对不起”三个字,会带给我们俩如此多的感动。
孩子五岁以后,偶尔会发生这种让我有心流的感受,一边在学着跟孩子相处,一边又在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带孩子对我来说就是一场修炼,大概也在逼自己直面自己的内心,曾经的自己总觉得没办法建立一段亲密关系。
原生家庭爸妈都很爱我,没有重男轻女,哥哥也算照顾我,但是我从来都不喜欢小时候,一直想长大。
小时候那种无力感太强。
直到有了孩子之后,才发现小时候的自己太过压抑,跟妈妈相处的过程也发现,其实她并不是我以为的那么温柔,许多固执己见的时候,会把她的想法夹杂在软硬兼施中。
我也是在一步步拒绝她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属于原生家庭的很多东西在剥离,而自己的人格那部分在生长。
故而常常会贡献“妈见打”的名场面。比如我泡脚要加冷水,她非要让我用开水慢慢让它凉下来,我来了句:“为什么我非要用你的方式泡脚?”空气瞬间凝固………
父母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人翅膀硬了。
虽然当时会尴尬,但是后来的想法却是———翅膀硬了真爽。
因为我发现后来与我相关的事,她真的慢慢会以我的意见来做。
小时候的自己好像很害怕面对冲突,好像发生了冲突天就要塌下来一样,也不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似乎内心觉得,拒绝妈妈(或别人或长辈)就是不孝、不懂事、不为别人考虑,是自私。
道德上也很容易受暗示——爸爸妈妈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你怎么能…………呢?
当孩子一次次拒绝我,我学着一次次拒绝妈妈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好像也并没有那么严重,对她的伤害也并没有那么大。
第二点是遇到了委屈会憋在心里,从小到大的经验就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要的东西也不会跟家长说,因为会被迫要求懂事。
自此形成的心理归因是———不配拥有好的东西。所以也不会争取,甚至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想追求的东西。并且无形中会行程一种圣母心,好像别人的一切应该凌驾于自己的需求之上,如此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由于网络的发达,看到很多学校里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事,我想,对父母来说,希望孩子不管受了什么委屈,都可以告诉爸爸妈妈,也要相信爸爸妈妈永远会站在你身边。
亲子关系永远是最最最重要的事,只有以此为前提,孩子才会遇到困难了向你求助,而不是网络或者不那么成熟的同学朋友,以至酿成悲剧。
有了这些底气和认识,已经三十多岁的我才开始慢慢向妈妈敞开心扉,虽然她的劝慰方式仍然不是在我最想要的那种,但是我知道,这是第一步,总有一天我会说出来我更多的内心。
如果父母不是你想要的反应,很简单———说出来。语言才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过程中,双方都会越来越精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才会更紧,而不是在痛苦、难过的时候仍旧被无边的孤独包裹。
中国有些传统文化是不必继承的,比如亲人间的——大爱无言。
爱就是要说出来,委屈也是,伤心难过也是,只有这样才是沟通和解决情绪问题的第一步。
不说出来,又想让别人猜,猜不准你又要生气,这就是一种矫情,它最好只在文学作品里,于生活而言并没有什么帮助。
当我把所有的对孩子的期望投射在自己身上时,用这种方式与父母相处,也是在与自己和解,拥抱曾经那个小小的无力的自己。
而父母那一代人,自然有他们的时代印迹,你不能要求他们为你改变,而抱怨除了让彼此更敌对没有任何用。
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试着想像他们也是在你身上拥抱童年的自己。
我一直相信人类最基础的感情是相通的,很多矛盾不是爱与不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还有一点有意思的,很多时候不能拒绝父母,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她那么爱我,为我付出了所有,我如果拒绝了她,我就是不孝…………
其实不需要给自己扣那么大一个帽子,试着尝试着告诉自己———其实父母没有你想的那么爱你,哪怕她/他愿意为你付出生命。
有时候可能只是她/他的控制欲,有时候可能只是想通过你来实现她的愿望……而这些可能都是她自己人格发展不够完整。
因为每个人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父母、子女。
至于别人为了控制你而扣在你头上的仁义道德,就让它见鬼去吧!
特别是妈妈,所有妈妈,你不需要是一个100%完美的妈妈,希望你首先是个幸福快乐的人。如此你才能告诉那个随你而来的生命———我希望你来到世界上,因为这里有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