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三
学习成绩仍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
1、幼儿园计划的认知能力提升,会在8岁后消失。
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几乎已经深入人心,让每一个中国家长和老师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幼儿园时就学习算术、拼音,小学一定要上奥数班,甚至因而恨不得当孩子还在娘肚子里时,就开始听莫扎特音乐,进行胎教开发智力。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让孩子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学力,孩子将来就能获得成功。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日本也曾搞过“佩里幼儿园计划”,以提高学前儿童的智力水平,但结果显示,这一计划给IQ、学力带来的影响其实 十分短暂的。
上小学后,这点之前表现出来的差距与没有受过提升教育的孩子渐渐缩小了,最终在8岁前后,差距就几乎没有了。
这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学前阶段,是让孩子为了超越同龄的小朋友,花时间提前学习书本知识有价值,还是给孩子松绑,让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更重要呢?
2、非认知能力即“非智力因素”、生存能力
提前培养的“佩里幼儿园计划”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是短暂的,但在学历、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却是长期而深刻的。
因为,提前培养不只把内容限定在智力的范围,改变的是孩子们非认知技能或称非认知能力。也即我们通常说的“非智力因素”。
在日本通常把它称作“生存能力”。
它主要指“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制力、协调性、同情心、丰富的情感等表示一个人整体的资质、能力。”也作为日本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我国,也在推行素质教育,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这也是正确的方向。
学校教育不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也是从老师、同学身上学习、培养认知能力的地方。
在教育教学中,作为老师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认知能力的提升,包括认真好学的精神、与老师同学的协调关系、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做事坚持到底的意志等等,只有这样的学习培养,才能把学生持续地引向成功。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是让学生有持续的学习能力,一旦走出校门,学力以外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3、学校的价值何在
我时常告诉学生,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获取知识的途径如此快捷方便,我们为什么还要到学校、组成一个班级共同学习呢?
其实,学习知识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师生感情,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协调各种关系,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相互督促,共同成长,这其中得到的不只是书本的知识和考试的成绩,更是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些对于以后自我的成长会更重要。
这也是学校因何存在的价值。
我有时候会接到来自不同学校的问题学生,他们中最多的问题就是厌学。
不想到学校去,不想学习,这最让家长头疼、老师无奈。
究其原因,很大部分就是学校老师太过分重要学习成绩,只重视智力的培养,没有在其他方面给学生以教育,让学生无法感到校园生活的乐趣与价值,无法在班级里找到存在感、归属感,更无法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提升,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4、重要的非认知能力:自制力、毅力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那些把棉花糖留到大人回来后才吃并得到了两个棉花糖的孩子,以后上学的成绩远远高于那些没能忍住、在大人回来前就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
自制力是重要的非认知(智力)能力之一。
如今,信息社会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实在太多,仅仅是手机游戏、短视频、微信聊天等就消耗了孩子们多少的课余时间,手机成瘾已经成为让多数家长头疼的影响学业的重要原因。
这其中,不能有很强的自制力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手机交给孩子,以便让孩子在自己面前安静下来,而没有全情地陪伴孩子,以减少手机时间。这无形中也助长了孩子不自控的习惯,让孩子在娱乐中消磨掉宝贵的童年时光。
“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能持续为之努力的一种品质。”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达克沃斯副教授定义为“坚持到底的能力”,即毅力。
能坚持与才能的高低没有相关关系,只是因为能坚持、有毅力,使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干什么事情,取得成绩的概率更高。
这不仅让我想起数年前的一副漫画:一个挖井人,挖了数眼井,却都因为不能坚守一处深挖,最终也没有挖到水。
不能坚持到底,遇事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放弃逃避,是很多孩子不能优秀的根源。
现在的游戏设计为什么不到几分钟就设置一种奖励,打过一关就会遇到不同的升级积分,这就是充分考虑到游戏者注意力短暂的特点,诱惑玩家不断玩下去。
没有毅力,不能坚持,是做事半途而废的根本原因。连游戏都需要把握这一特点,更何况学习这种需要更多注意力,更多脑力活动事情了。
这也提示我们作老师的,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勤奋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毅力坚持的精神。
因为,这些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为什么有些从小练习钢琴、书法等很枯燥的活动的孩子,长大后,虽然没有成为了钢琴家、书法家,却也能在别的事情上有所成就,就是在儿时练习钢琴、书法的过程中,不只在训练他们艺术本身,更在通过这些训练,培养了孩子坚持克服乏味的意志力,这反倒成为他们更重要的非认知(智力)能力,为成人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5、父母应教给孩子的四种基本素养
神户大学的西村教授等人从另外的角度对教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若父母将四种基本素养(诚实不撒谎、亲切待人、遵守规则、努力学习)教给孩子,那么孩子成人后比那些没有受过这类教育的孩子年收入要高出86万日元。
中国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更多的是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大家宁愿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奥数班,也不乐意蹲下身子与孩子好好交流,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注重品德的修养。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合作);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与发展)。这四大支柱,概括起来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这四大支柱三项都是与为人处事有关系的,是强调德行的重要的。不说谎、与人为善、遵守纪律……这些是一个人进入社会、集体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是比学习成绩、名次排名更值得重视的素养。
有了这些素养,不管以后做什么工作,靠不靠知识为生,都会比同样职业的人,有更好的发展,仅仅是收入就会高出很多。
我带每一届学生都会给学生讲“诚信比成绩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也是在强调非智力能力的重要。我会通过种种教育活动以及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做一个诚实守纪善良乐学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6、重视非认知能力,着眼孩子的未来成功
基于上面的考虑,其实,我们也应该支持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培养一些爱好,多参加一些活动,尤其是社会公益活动,在课堂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多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给孩子开阔更多的眼界,去接触更广泛的社会,在活动锻炼自制力、训练意志力等非智力能力,以便能够在进入社会后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这也是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成功而打下的基础。
仅仅为了提升眼前定期测验那么一点儿分数而放弃社团、学生会及服务社会之类的活动,作者认为大家应该谨慎为之。放弃参加这些活动,会使孩子失去培养非认知能力的宝贵机会,而从长远来看,恰恰是这种非认知能力能让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