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挺喜欢玩游戏的,对于他玩游戏,我也并没有多好的方法可以减少他的瘾。偶然在樊登读书听到樊登老师推荐了《欲罢不能》这本书,所以最近研读了一番,梳理了应对游戏上瘾的如下方法。
1.构建远离诱惑的环境
晚上睡觉前,我们的手机是放在哪里呢?是放在床头,还是放在离床比较远的地方?或者放在客厅?
手机放在哪里,看起来是无关痛痒的事情,但是它说明行为构建的力量。
如果放在床边,可能会干扰我们的睡眠;而且,靠意志力来抵制手机的诱惑是不够的。《意志力》这本书认为,意志力就像肌肉,经常使用就会增强,过度使用就会疲劳。
如果手机离床很远,我们最起码要走一走才能拿到,增加了一点阻力。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懒惰的。任何放在你身边的东西都比离得远的东西,对你的精神生活有着更大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旧习惯,那么你这个旧习惯所用的那个东西就应该离你离得很远;如果你想让孩子不沉迷游戏,那就该让电子设备离孩子远一点,构建远离诱惑的环境。
儿子最近每次玩完游戏,电脑都不关机,游戏界面都不退出来。正好,看了书之后,我把他的电脑关了,把电脑、鼠标和充当器都收起来,这样他才有心思写会作业了。
2.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介绍了一种改变习惯的方法—黄金法则。这个法则将习惯分成三个部分,即线索,惯常行为和奖励。
我们要改变旧的习惯,就可以在改变惯常行为的同时,保留线索和奖励。比如戒烟者想戒烟,那当他想抽烟的时候,他就可以去嚼尼古丁口香糖。这种口香糖里面有少量的尼古丁,它在嘴唇之间叼着也会带来一种安抚感。
对爱咬指甲的人来说,线索也许是在咬指甲之前发生了一些小烦恼,他不经意地寻找粗糙的指甲尖,通过咀嚼获得安抚。那这时候可以把咬指甲尖替换成玩减压球。提示和奖励保持不变,但是惯常行为从咬指甲尖变成了挤压减压球。
有些人喜欢玩游戏,他想去玩游戏,可能是因为她感觉孤独,而在游戏里面有一些玩家,他们可以互动,互动驱除了他的孤独。所以他可以重新去建立一种社交生活;有了有活力的社交,他就可以克服游戏上瘾。
当然,不同的上瘾需要不同的习惯去代替。重要的是找出上瘾者真正的需求,找到一种能够满足他需求的新的行为。
3.借助负面反馈的力量
拿出一枚硬币,我告诉你,如果硬币落下时,上面是图案,你赢一万元;如果上面是数字,你输1万元。答应的人会很少,虽然它很公平。
因为我们对损失和负面事件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对胜利和积极事件的敏感度。
有人设计了一枚小型的可穿戴碗带,当佩戴者按不良习惯做事,它就会发出负面反馈-给你一击点电。
比如孩子喜欢往游戏,可以让孩子服用催吐药物,在即将出现恶心、呕吐时,让他上网。接下来会由于药物的作用,发生强烈的恶心、呕吐等反应,直到有一天,孩子对网络产生厌烦为止。
这就是把你想要改变的行为与令人不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从而减少你采用不良习惯的次数。
4、有意义的亲子沟通
社交媒体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生长的孩子,是不可能与网络绝缘的。孩子们有时沉迷网络,他们自己也会心烦意乱。如果家长反应过度,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家长应该做的是,花时间去了解孩子是怎么与社交网络互动的,孩子都使用了哪些软件,这么软件对于孩子有些什么意义,孩子从里面学到了什么等等。之后,家长可以切断家庭的网络,与孩子就以上问题展开有意义的沟通。
当然,这个沟通不是随意的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家长需要懂得共情,懂得倾听,懂得赋能,懂得发问。
因为疫情的反复,开学一再推迟。昨天在家长群看到推迟开学的消息,也看到了家长们发的一点牢骚--“深圳家长下周要防寒、防疫情、防上网、防孩子在家作妖”、“再不开学我就要疯了”……
这么长的假期,家长们要上班、要让放飞的孩子写作业,也真是不容易;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跟家长对着干,或者完全不理家长,家长们就更难受了。
写到这里,特别庆幸自己学习了家庭教育,转行做了家庭教育。希望我能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给大家送去一丁点光明和力量;也祝愿疫情很快能过去,愿山河无恙,国人皆安!
我是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一位青少年心理辅导员,一个13岁男孩的妈妈。从2017年4月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并践行,至今已坚持写育儿践行日记1780天了。用日记记录生活,以写作成就人生。